指導老師
陳韻如
團隊成員
陳冠臻 陳柔伊 陳玟錦 梁雅婷
拍瀑拉沙轆社為台灣中部地區的平埔族,西元1650年時總人口數有106人,後經明鄭時期的重創,加上漢化嚴重,沙轆社族勢衰微。沙轆社的原始社域也因買賣地權逐漸縮減,至今只剩下台中市沙鹿區普善寺一帶,為其公有地。儘管沙轆社人數銳減以及漢化頻繁,族群認同薄弱較為薄弱,但是沙轆社每逢農曆八月二日的祭祀活動,仍保留至今。當日族人皆會回到普善寺祭拜祖靈,並且於當日唱跳拍瀑拉族傳統歌謠與牽田舞蹈。 大多認同自己身分的族人年紀漸長,開始意識到文化傳承與追尋的重要性,因此於信仰中心普善寺創建沙轆社故事館,以及教導小朋友唱跳傳統歌謠與舞蹈,並將社區規劃成富有歷史意義的時光綠廊道,期望居民能夠親自為前來民眾進行導覽,未來,讓更多人認識拍瀑拉沙轆社,保留並傳承這得來不易的歷史文化。
台灣平埔族群歷經嚴重漢化,許多族群的原始社域因而消失,加上多數人對於族群認同與意識日漸薄弱,使得許多文化傳承更加不易,然而台中市沙鹿區的拍瀑拉沙轆社亦然,但值得開心的是,沙轆社的信仰中心仍保留至今。 族人隨著年紀漸長,開始意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於民國103年創立台中市沙轆社文化促進會。至今,致力追溯與保留文化,將沙轆社的傳統服飾與文獻陳列於故事館中,並且鼓勵鄰近的族人參與,一同打造時光綠廊道,大家同心協力找尋舊有文化,也藉此喚醒大家對自己的身分認同。
來自大四的陳冠臻、陳柔伊,及大三的梁雅婷與陳玟錦,是今年PeoPo校園深度報導的團隊成員,並由陳韻如老師擔任我們的指導老師。藉由學校的採訪課程中,實作的經驗,讓我們採訪與報導的製作上更加上手,從構思、 拍攝、 採訪, 至最後的剪輯,團隊合作融洽,默契十足,也希望能透過團隊這次的報導主題,讓更多人關注這片土地,並發揚傳統文化。
將近兩個多月製作過程,PeoPo校園深度報導我們終於完成囉!歷經多次的開會討論,參與了活動的拍攝,也因為題材上的需要做了多次田野調查與人物補訪,回想起來,過程即便辛苦,卻也是一趟滿載而歸的旅程,從一開始只是單純記錄者的角色到參與並了解拍瀑拉平埔族們的傳統文化,都讓我們有了更深的感受,謝謝團隊們的相互照顧及老師的用心指導,讓我們的報導能夠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