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

基改議題「食」在重要
未來農業發展引社會關注

指導老師 

紀慧君


團隊成員 

鍾靜妮 陳彥任 曾映茹 胡昀芸

深度報導

近年來,食安問題頻頻爆發,消費者對食品的安全與健康意識漸漸抬頭。「基因改造」是社會目前備受關注的課題。然而,基因改造的門檻技術高,社會也掀起了反對與支持基改議題的聲浪。雖然目前並無確切的人體案例證明,食用基改食品對人體造成的健康疑慮,但消費者仍然需要擁有知情的權益。因此,基改食品必須要明確列明「基因改造」的字眼,將購買的選擇權交還給消費者。 第一家響應「校園無基改運動」的偏鄉小學基隆市復興國小,在營養午餐的把關上行之有年,而營養午餐金額在城鄉落差甚大,缺乏購買有機食材的經費是偏鄉小學目前面對的一大難題。 台灣是以農立國的地方,有機農業也漸漸成熟,通過育種的方式種植出口碑良好的植物品種。基因工程在農業方面,已成爲了全球趨勢,因此基改技術與傳統農業的相輔相成左右著台灣未來農業科技的發展。

報導緣起

美國孟山都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改造公司,每年產出大量的基改種子到世界各地。2013年起,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和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等團體開始響應每年全球的反孟山都行動,透過過去幾年的行動也促使我國立法通過基改食品上市的審核、標示等制度。在2015年又修訂學校衛生法,要求各級學校營養午餐及福利社全面禁止使用基因改造食材。在今年2018年的行動中提出了四大主張,分別為,「反對企業併購造成種子壟斷」、「基因編輯產品應視為基改產品並依法標示」、「反美國政府干預台灣校園午餐非基改法規」及「提倡糧食自主應以復耕台灣雜糧為優先」。因此我們希望從生活中的飲食,包含學童的營養午餐等,並追溯到食材源頭,更深入的關心基改議題。


團隊介紹

我們是來自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與資訊傳播學系的學生,雖然平時在系上所學的專業不一樣,但我們都一起在實習媒體「淡江電視台」中擔任助理,並一同學習成長,經過媒體中的嚴格訓練後,如今造就了我們對於議題的敏銳度、拍攝影像的技巧、構寫新聞架構的文字能力等等。本次團隊共有四人,分別是負責採訪、構思內容架構的陳彥任、鍾靜妮,以及負責拍攝畫面與剪輯的曾映茹、胡昀芸。本團隊對於台灣基改、農業科技議題深感興趣,因此我們找到推動非基改農業的校園、學者與小農,也有學者期待基改技術繼續發展,是一個有能幫助到全人類,富有前瞻性的技術。希望由正反兩方對基改議題的描述,給予觀眾一些省思。


幕後花絮

從北端的基隆到南端的嘉義,從研發單位的中研院到提供營養午餐的小學,將正反面論述原汁原味地呈現給所有觀眾。 我們第一個出機地點是基隆復興區的復興國小,是一所極為偏僻的小學校,一到六年級不到一百位同學,然而對於教育以及食安,給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為師的責任,還有的是對學生的關心與對教育的熱情。再來,我們來到了嘉義的十甲農場,農場主人在經營農場之餘對於機改議題的探索與關心卻不落人後,用短短兩年的時間成為台灣指標性的健康農場,從飼料的餵養到人員的栽培,冒著高成本的風險,堅持給消費者最乾淨天然的食物。最後我們也採訪了前台大學者郭華仁老師與中研院分子研究所教授余淑美,以學者與研發者的角度給我們最正確的資訊。

基改不一定差,反基改也不一定好,我們的責任就是提供最完整的資訊給民眾,讓他們能做出對於他們最有益的選擇。 一起在實習媒體「淡江電視台」中擔任助理,並一同學習成長,經過媒體中的嚴格訓練後,如今造就了我們對於議題的敏銳度、拍攝影像的技巧、構寫新聞架構的文字能力等等。本次團隊共有四人,分別是負責採訪、構思內容架構的陳彥任、鍾靜妮,以及負責拍攝畫面與剪輯的曾映茹、胡昀芸。本團隊對於台灣基改、農業科技議題深感興趣,因此我們找到推動非基改農業的校園、學者與小農,也有學者期待基改技術繼續發展,是一個有能幫助到全人類,富有前瞻性的技術。希望由正反兩方對基改議題的描述,給予觀眾一些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