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正大學

垃圾新去向
全台首座機械處理系統

指導老師 吳政龍
團隊成員 尹心禾 劉又瑋 劉怡萱

深度報導

製造垃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再理所當然不過的常態,然而後端垃圾處理的辛苦之處,卻鮮少人明白。面對垃圾大戰問題,縣市缺少焚化爐導致垃圾長期堆積,這種現象對切身影響的居民而言會是個棘手的夢魘,但對更多人來說,卻幾乎是一件事不關己的事情。雲林由去年開始著手規劃引進新型態垃圾處理系統MBT,期望讓台灣在將來能有更多元的垃圾處理選擇,然而國外的成功案例對台灣而言未必能,像當初焚化爐剛引入台灣時,也有許多需應變之處,並且機械不過是垃圾分類處理的最終手段,政府提倡垃圾減量、做好資源回收,民眾也應自覺行動,問題的根本在於人們的隨手之舉是否盡善,這一切的解答不會只有交由機械作為。

報導緣起

這一切的源頭是來自某天的一段對話,當時三年級的我們正在修系上實習媒體的課程,這一年之中我們大多採訪與製作的議題都較偏向人文性、軟性類型的新聞,接近三年級下學期末我們在一場演講中看到了一部關於減塑的紀錄片,從未嘗試製作環境保護議題的我們因為這部紀錄片而大受感動,也產生些許製作相關議題報導的念頭。但我們一直認為環境保護議題需要專精的知識背景,短時間內是無法了解透徹並製作出一篇完整報導,因此總是卻步不前不敢嘗試。知曉peopo30會在指導教授與製作人的指教下完成一個專題,我們決定要執行這個想法,選擇環境保護議題來報導,在尋找題材的過程中得知雲林縣即將新啟用的垃圾處利系統,恰巧的時機點讓我們訂下這個主題,進而踏入一段新奇的旅程。


團隊介紹

我們是來自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四年級的學生,三個成員中,一位來自桃園,兩位來自台中,各自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下成長,一同南下求學的緣分,讓我們對於這片土地產生了認同感與親切感,因為這份不捨之情而萌生希望,能紀念這段土地真實樣貌的念頭。經過政龍老師因緣際會下遇到了peopo30,給予我們一個截然不同的管道去紀錄這片滿溢大學回憶的土地,透過窄小的方框鏡頭往外看,我們發現了一個未曾知曉的廣袤世界,期望透過這個專題能夠傳遞出我們所感受到的新奇感,不僅如此也刻畫出發生在這片恬靜土地上那些不被大眾熟知的故事,激發起大眾的好奇心,讓大家從此更加關心我們真實踩踏在的這片土地,或許我們生活在這裡,卻從未真正的了解過這裡。


幕後花絮

為求更完整拍攝這項專題,我們一共跑了四次雲林,採訪了包括鎮長秘書、環保局長、議員以及MT場承辦人員,希望能得到多方角度的說法,也為了在專業度上更加著墨,一次前往台南成功大學訪問環工系教授。期間其實遇上不少困難點,一開始我們對這個機械系統了解不周,採訪過程以及實際參訪的拍攝途中,不容易即時掌握要點並且深度追問,導致後續整理資料的時候,又花了一些時間在理解與釐清上。而在採訪中聽見受訪者們說過最多的話是,垃圾問題最根本的解決辦法,依舊要回到我們人本身,讓我們在處理這篇新聞的架構時,有了更深層的想法,單單只是告訴大眾,台灣即將引進新的系統處理垃圾,垃圾問題之憂能得到緩解似乎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民眾對自身的啟發性,將垃圾問題視為己任,是我們最希望能傳達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