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水脈 小澎湖的島嶼遷徙史
【記者 蕭羽蔓、陳珈諺/嘉義市報導】
小澎湖位於嘉義後火車站旁,是早期澎湖移民因生活困難而遠渡來台、聚居而成的小型聚落,聚落內保有濃厚的人情味與特殊的移民記憶。然而,隨著政府推動都市更新工程,小澎湖正面臨聚落更動的挑戰,這片承載著遷移歷史的空間,或將在都更計畫中逐漸淡去。
走進小澎湖 彎繞的聚落記憶
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老師 陳俊文:「這條是人最多進進出出的一個街道,然後這一家柳阿姨,她是這裡唯一的商店。」
嘉義車站是台灣早期重要的貨運大站之一,吸引各地移民落腳,其中不少來自澎湖的海口居民因生計困難而遷移至此,形成「小澎湖」聚落,與北港車頭、小副瀨等聚落共同組成後驛社區。隨著嘉義市府推動鐵路高架化工程與都市更新,聚落的未來也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挑戰。
當地居民 呂先生:「小澎湖都是從澎湖過來,整個聚落幾乎全部都是澎湖來的,前站都是很熱鬧,我們閩南語叫做『攏好額人』有錢人住的地方,後站看起來很像貧民區,你知道一開始的時候,從外地來的話,選擇沒有人來(的後站)比較好擁有。」
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老師 陳俊文:「因為澎湖那邊算海口,然後海口那邊就是做漁獵的生活,那漁獵的生活當然是比不過這種做工,做工算是二級產業,做工有基本收入,所以他們就集體來嘉義市做工 。」
看不見的土地 看不見的安全出口
隨著時代變遷,小澎湖面臨人口流失與土地使用上的挑戰。事實上,聚落內的澎湖籍居民多已遷出或離世,留居人口日漸減少,同時,多數居民並沒有實際居住地的土地產權,導致聚落內的土地劃分不清、所有權關係混亂。
理髮廳老闆娘 柳阿姨:「這邊的地就是很複雜,不知道誰的地。」
嘉義都市更新科科長 吳垂楊:「他們現在地基錯亂,也就是說,我的房子蓋在別人的土地,導致他們目前的所有權人,他想要自己重蓋也沒有辦法,因為必須要拆掉別人的房子。」
狹窄的街道與不清晰的防災動線,更讓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危機應變能力受到挑戰。
嘉義都市更新科科長 吳垂楊:「那它主要的問題是環境窳陋,防災動線也不好,消防車無法進來,所以我們一直想要在這個地方做都市更新。」
新舊融合 如何找到對話空間
因聚落內的複雜性,非地主的居民對於公共參與的意願有限,居民與政府之間缺乏完整溝通,使小澎湖的文化保存進展陷入停滯。
當地居民 呂先生:「集散地是聖安宮那個廟,我們是極力去保存聖安宮所延續的這些,以前廟是對於社區的發展、聚落的發展,其實它是有貢獻的,我們跟澎湖那樣的連結,那個連結如果繼續的話,可能這個都更會比較有意義,因為那個文化保存、人文的保存,其實那個很重要。」
如何在改善環境的同時保留這份文化脈絡,是維繫社區認同與凝聚的重要所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