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是土 文化是根──教育讓她在異鄉生長
【記者 蕭羽蔓/雲林縣報導】
越南新住民楊佳芯來台24年,身為越南語教師,將家鄉文化帶進雲林各校。今年她與「雲鄉新住民影劇團」搬演越南傳說《檳榔與荖葉的傳奇》,在全國皮影戲比賽中獲優等,透過教學與文化參與,她不僅延續文化根系,也在地方支持下,讓多元文化被看見與傳承。
用母語築家 在台灣教出第二個故鄉
嘉義縣立民雄國中禮堂裡擠滿了大大小小的家庭,孩童的笑聲與越南歌謠交織著,高掛的星星燈籠與各國國旗在燈光下閃爍搖曳,映照出節慶的熱鬧氣氛,中秋節的這一天,來自不同地方的親子家庭齊聚一堂,參加一年一度的「台越中秋文化節」。來自越南的楊佳芯帶著一家四口,一同製作五角星燈籠、跳竹竿舞、提燈遊街,孩子們的笑聲在燈火間流轉,充滿越南中秋特有的童趣與熱鬧——那是屬於孩子的節日,也悄悄把越南文化特有的中秋氣息帶進了台灣。
楊佳芯與丈夫、孩子身穿印有越南國旗的服飾,一同參加台越中秋文化節,感受越南傳統中秋的節慶氛圍。【記者 蕭羽蔓/攝影】
今年是楊佳芯來到台灣的第24年,從孩子小時候起,她便經常帶著他們參加各種越南文化活動,在一次活動中結識了雲林縣崙背國民小學的校長李秉承,李校長鼓勵她參加新住民語文教育支援人員培訓<註一>。「他問我的夢想是什麼,我說我的夢想是當個幼稚園老師,然後他說為什麼不實現,我說來到台灣後,越南的證書在這邊都無法被承認,他就鼓勵我來參與培訓。」
在越南語課上,楊佳芯帶領孩子進行矇眼找水果的體驗活動。【圖片來源 楊佳芯/提供】
楊佳芯說道:「我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每個月可能只有1000多塊,幫不上家裡多少忙,後來我先生跟我說,沒關係,你做什麼開心,我們家也都開心。」在家人與校長的鼓勵下,她成為了越南語教師,走遍雲林各地的國中小,開設越南語課程,將家鄉的語言與文化帶入校園,讓台灣的孩子也能親身感受跨文化的魅力。如今,她也成立了「開芯說越語」粉絲專頁,紀錄在各校的教學點滴,分享教學心得與文化故事,持續在教育的路上播下理解與交流的種子。
楊佳芯致力於越南語教育,女兒也是她的越南語班學生,讓家鄉的文化在異鄉校園中生根發芽。【記者 蕭羽蔓/攝影】
我媽媽是老師 從誤會到孩子的認可
從家庭主婦變成語言教師,她也走過一段適應與成長的過程。培訓初期,她必須一邊上課、一邊工作,因此一度無法兼顧孩子們的教育,她回憶道:「老師把事項寫在我兒子聯絡簿裡要我簽名。結果我兒子跟老師說,我媽媽是越南人,她看不懂中文,你不要叫她簽名。」
兒子的話提醒了楊佳芯,她才發現自己忙碌之餘,忽略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於是她開始花時間陪孩子做功課、聊生活,也帶領孩子參與各類文化教育活動,提升孩子對越南文化的認識,逐漸找回與孩子的親密互動。如今,她也是孩子校內的教師,她對教育現場的付出孩子們也都看在眼裡,現在,孩子們也能自信地向同學介紹說:「她是我媽媽,她是越南人,她很認真,也很厲害!」
教育與文化參與同行 讓多元根系持續生長
除了投入教職,楊佳芯也活躍於與新住民社群的活動當中。今年10月,她與「雲鄉新住民影劇團」在「雕光見影—2025年全國皮影戲及創意影戲表演比賽」中搬演越南民間傳說《檳榔與荖葉的傳奇》,拿下優等的好成績。
「雲鄉新住民影劇團」在2024於崙背國小成立,是全國第一個由新住民姐妹所組成的皮影劇團,幕後的推手是雲林縣崙背國民小學的李秉承校長,他長年耕耘於新住民教育,從培訓課程到教材編譯,持續為推廣多元文化搭建平台。李校長提到:「小朋友是否能認同媽媽身為新住民,也是一個挑戰。透過這個演出,大家開始認同她們,小朋友會說:『我媽媽是老師,我媽媽要比賽』,被肯定之後,她們也開始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變得更有自信。」
雲鄉新住民劇團成員身著傳統服飾上台領獎,楊佳芯站在最右側。【圖片來源 李秉承/提供】
目前劇團內的成員皆為教學資源老師,她們利用假日的時間製作戲偶、排演劇本、練習操偶,對楊佳芯而言,越南文化早已融入生活之中——無論是在教室授課,或在劇團演出,她都在延續屬於自己的文化根系。
雲林縣在新住民資源上的挹注,也為多元文化的推展注入豐沛能量,讓更多故事有了被看見與傳承的空間,對許多像楊佳芯的新住民而言,這份支持不僅是一種資源,也是一股力量——讓她們能在台灣,繼續書寫屬於自己的文化篇章。
<註一>新住民語文教育支援人員培訓:培訓對象為年滿20歲且熟悉新住民語文的人士,並需符合以下任一條件:有志從事東南亞語文教學的新住民及其子女;符合就業服務法規定的僑生、外籍學生或其他華裔學生;有志從事東南亞語文教學的東南亞語系學生;或持有國小以上教師證及新住民語文國內外官方認證的證書,或符合其他認定標準。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