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創傷到馨生 犯保協會的重建之路

2025/11/24 20:00
1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 王紓綝、曾珮甄/綜合報導】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新法上路兩年,從補償金到家屬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被害者面對創傷與現實壓力時,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提供法律、心理與生活等多方面協助,但補償流程與支援方式仍鮮為人知。制度與社會支持如何幫助被害者復原,成為關注焦點。

從補償到復原 犯保協會的力量

2023年修法上路的《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從原本的補償與保護,提升為強調被害人的尊嚴與同理。除了擴大保護範圍與對象並強化對重傷被害人的協助、保護體系的層級也提升至行政院,強化跨部會合作與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的聯繫機制,讓各資源能更即時整合。而犯保協會作為制度與受害者之間的重要橋梁。當意外或傷害發生,協會如何介入、串起法律與心理協助,仍是多數人較少了解的環節。

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臺灣嘉義分會主任 陳政宏:「車禍案件其實大概佔我們整體的案件比例大概七成有,那我們接到案件後,知道這個是重傷案件,然後我們就會請我們的專員去跟家屬聯繫,通常都會第一時間去跟他講到一些法律上的部分,對方有可能有一些需要調解,或者是一些偵查中,誰的責任比重比較大、對方會不會脫產<註一>,這都是家屬最常遇到的問題,然後再來中期評估到的,可能會是他本身的問題,他可能需要心理輔導或心理諮商,那這個部分也會進行,我們專員會進行評估,評估後我們就請心理師來協助案家這樣子。」

新法上路 權益不再延宕

除此以外,修法後在被害人的權益保障上也有明顯進展。新法的被害補償金制度,簡化程序並改採單筆定額給付。雖然金額差異不大,但核發流程更快、更簡便,讓被害人及其家屬能更快獲得補助,減輕經濟與心理壓力。

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臺灣嘉義分會主任 陳政宏:「其實改善最多的應該是補償金的部分,以前犯罪被害補償金的審理,其實通常會要到刑事判決後,所以這個會影響到的是,他時間起碼要半年一年起跳,現在如果說,地檢署起訴後,他其實就進到那個補償金的審理,所以他其實核發會比較快一點,也許在兩個月三個月就已經核發了。」

當創傷被理解 看見制度的溫度

司法的裁決,象徵正義的伸張,但對於被害人而言,真正的修復往往不止於此。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 鄭瑞隆:「犯罪被害的那一方,把他選用一個代稱叫馨生人,那個溫馨的馨,馨生人,那也希望說他們有重新生活,重新站立起來的這些可能性這樣子。所以司法制裁也許只是一個基礎,但事實上它更重要的是整個,不管國家社會,或者是大眾,能夠對被害人有更多的同理接納跟理解,能夠去想方設法來幫助他們能夠恢復到比較好的生活常軌。」

走出創傷,不只是個人的努力。當制度的進步與社會的理解能夠同行,被害人才擁有復原的勇氣。法律與協會的意義,也在於讓每一個受傷的生命,不再被遺落在制度之外。

<註一>脫產:指債務人為了避免債權人追討債務,而故意將自己的財產(如不動產、存款、股票等)以各種方式移轉、隱匿或毀壞,讓債權人無法執行強制執行以獲得清償的行為。 常見手法包括將財產贈與或賤賣給他人、設定假抵押權,或是將財產藏起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