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和南湖社大一起騎進筏子溪:一場用六感讀土地的公民走讀

2025/11/28 00:00
1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從筏子溪到東大溪,用影像與腳步記錄河川的人文、生態與變遷!

南湖社大於 11 月 25 日舉辦一場結合生態與人文的筏子溪走讀活動。
學員們騎著腳踏車輕旅行,跟著陳子鎮老師一路探索筏子溪中段兩側步道,
從景觀變遷、歷史脈絡到河川生態,用身體重新認識這片陪伴台中成長的水系流域。

隨著都市開發加速,走讀團隊希望透過影像與文字紀錄,
提醒更多人以更溫柔、更謙卑的方式對待筏子溪與東大溪。
 

照片

一、沿著水圳尋路:筏子溪的生態側影

活動從「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出發,
途經五權西路知高橋下、舊稱知高庄(寶山里)、弘揚橋下、
台灣大道東海橋,再到馬龍潭村莊後折返。

沿途可見象草、青葙、水丁香與強勢外來種銀合歡。
其中銀合歡一年能結出上萬顆種子,已成為在地生態壓力來源。

照片

環教館周邊淺灘與知高庄荷花池記錄到多種鳥類:
白鷺絲、夜鷺、環頸鴴、翠鳥、高蹺鴴等。

行經知高橋下時,可見大量鵝卵石淤積,沉積高度接近橋墩底部,
不僅限縮水流斷面,也可能造成水流衝擊河床。
陳老師建議主管單位測量河床高程,
評估是否需要清淤或局部疏濬,以降低豪雨期間的沖刷與淹水風險。

照片

來到知高圳取水口,老師介紹:
知高圳自筏子溪取水,全長約 18 公里(現今通水約 15 公里),
比筏子溪主流的 15 公里更長。
水圳灌溉南屯、烏日、大肚三區,使早期缺水旱地得以轉為肥沃良田,
是地方農業發展的重要命脈。 


二、30 年釣友眼中的河川變化

田野調查途中,陳老師遇到一位在地釣魚者分享觀察:
今年颱風過後,出現「沙鰍」,代表水質已有改善。
雖本次未能目擊,但象徵筏子溪正在慢慢好轉。

陳老師補充:
「獵人會保護森林,釣魚的人也會守護這條河。」
長期與河流一起生活的人,最能感受河川脈動。


三、觀察重點:開發與保護的拉鋸

1. 藝術裝置與在地文化的連結
知高坑溪(南邊溪)兩側燒磚公共藝術,
若能融入水圳文化、魚蝦生態與農耕記憶,
將更能呈現筏子溪的地方精神。

照片

2. 知高坑溪的水池污染問題
因過去泡泡污染,被稱為「泡泡溪」,
承擔工業化文明的負擔。
河道水泥化(三面光)使棲地流失,生態多樣性持續下降。

3. 市政路延伸工程的生態影響
工程跨越筏子溪與東大溪,
目前東大溪部分路段進行水泥涵管地下化工程。
此地過去可見筊白筍(美人腿)生長,象徵水質良好。

老師呼籲施工單位以更友善方式進行,
也鼓勵喜愛生態者持續紀錄與觀察。

照片

 

河岸仍可見舊堤岸遺跡,
是過去為土地利用「截彎取直」的痕跡。
老師提醒:河流彎曲是自然現象,
若強行壓縮空間,河流終將試圖奪回原本的領域。

照片

四、結語:和其光,同其塵──與土地同行

這次走讀不只是欣賞風景,
更是以身體與心靈感受土地、理解歷史、學習生態倫理的過程。

陳老師以《道德經》的「和其光,同其塵」勉勵大家:
帶著善意、誠意與好奇,用六感傾聽土地的聲音。

身為公民,我們有責任紀錄、關注並守護這片土地。
期盼筏子溪與東大溪能在開發與保育之間,
找到永續平衡共存的道路。

公民新聞黃馨瑩 台中報導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