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護山神的餽贈 「作」出自然共處之道onTV

嵌入:
文字-A A +A

標一:疫後山林熱 原始山徑藏玄機

NS:山林景色

OS:陽光穿過樹林,被疫情困住的人們,走出家門。台灣山林資源豐富,得天獨厚,是名副其實的登山大國。

OS:但是在享受山林美景的同時,大家是否有試著低頭看看,腳下的大地?鋼架、水泥、木板、石板,形形色色的步道,帶著人工產物的痕跡,散落在山林中。

OS:其實還有一種步道,看上去幾乎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台北士林區的雙溪溝古道,是都會區為數不多的自然山徑,吸引民眾前往朝聖。

BITE:登山民眾 郭小姐

:走這一些古道,然後可以舒壓一下,走在古道裡面,然後享受那種森林裡面,秘境的感覺。

OS:這是一群人顛覆對現代機械和工程材料的依賴,使用簡單的工具,用雙手一點一滴,不斷修復的——手作步道。

OS:她是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推行手作步道多年的資深步道師,最近正帶領志工們,用心「手」護這裡的自然生態。

BITE: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資深步道師 徐銘謙

:相對於工程步道,手作步道比較不仰賴外來材料,所以它不會有開施工便道的問題,它沒有機具施工,對當地的環境生態,造成很大的擾動的問題。

 

標二:漫步手作雙溪溝 一人一石一世界

NS:工具上山

OS:夏日炎炎,沒有施工機具,志工背上各式各樣的工具進山了。

BITE:千里步道協會 實習步道師 朱泰樹 

:這條雙溪溝古道,其實在歷史上一直都沒有任何的記載,但是我們在現地的調查一直有看到非常多的遺跡,很神奇,我們現在也是希望說,用這邊(手作)的工法去修復它。

OS:這群志工,有的經驗豐富,有的還是第一次參與這樣的活動。工作前,瞭解古道現狀、學習工具使用,然後分組展開修復工作,在工作中學習與山林的共處之道。

BITE: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資深步道師 徐銘謙

:大家上午要拼一下好不好,有沒有信心,(有),有,好,很好。

NS:出發畫面

BITE:千里步道協會 步道師 江逸婷

:等一下我們要疏通整個水溝,原則上水可以下去之後,這邊的那個積水就沒有那麼嚴重了,所以我們要鋪出一個讓人家可以走的石頭路。

OS:在山林鋪出一條路,可沒有說得那麼簡單。比起整齊劃一的工程步道,為了盡可能減少對山林的影響,手作步道的事前踏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慢工細活,每一步都是考驗。

BITE:千里步道協會 步道師 江逸婷

:原則上在河道上面的不要去開挖它,因為它還是有那種阻擋水流、去減緩水流的功能,可是如果是滾動的,原則上我們可以撿它。

NS:合作搬石頭

OS:將找好的石頭堆疊成路,講究也不少,經驗豐富的步道師帶領志工,一點一點掌握堆砌的要點。

BITE:千里步道協會 步道師 江逸婷

:我們在鋪這個的時候,我們不要讓它一個門牙縫一直長上去。就是要交錯像磚塊一樣。交丁,對對對對,跟磚塊一樣,沒錯就是那個概念,好那這一塊做在這邊,幫它挑它的鄰居吧。

OS:經過三個小時的辛苦勞作,終於完成這段短短的手作道路。將細碎砂石回填成平整的路面,水流下滲可以暢通無阻,這樣即使是沙土鋪面,也不會積水泥濘,為健行民眾修復出一條舒適,同時保護生態的山徑步道。

BITE:千里步道協會 步道師 江逸婷

:雖然我們今天開挖可能會造成些許的破壞,但是那個破壞,其實對於整個環境來說,其實最終我們會把那個破壞縮到最小,因為人進到自然界裡面,就一定會造成一定的破壞,那只是我們希望這個破壞不要再一直延續下去,或者一直擴展下去。

 

標三:都市秘境福州山 台北第一手作路

OS:離開郊山的雙溪溝古道,來到點綴在水泥叢林間的「城市綠肺」。

OS:捷運就可以抵達的福州山公園,擁有豐富的山林棲地,各類生物在這城市一角,找到屬於自己的家。跟著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劉耀文的腳步,一起走進福州山的步道世界。

BITE:荒野保護協會 志工 劉耀文

:這邊是因為兩個公園連結,希望能夠做環境教育,讓遊客來這邊認識這裡,那也因為這個原因,我開始接觸到了手作步道。

OS:過去是台北市第九公墓的福州山公園,與富陽公園比鄰而居,褪去墓園身份,成為大眾的「公園」,隨著民眾走進大自然,工程步道也開始侵蝕原來的天然山徑。2011年,工程進駐之際,水泥鋪面還是自然山徑?兩種聲音在山林中,互相拉扯。

BITE:荒野保護協會 志工 劉耀文

:如果你全部都是水泥的,哇我好舒服就可以一直走過去,所以一般民眾他是希望說就做水泥的就好,那可是一些登山的人像我,山本來就很大自然的地方,他反而希望說都不要動它。後來就跟千里步道協會,還有自然步道協會,大家一起來努力這一塊,那也跟台北市政府溝通滿久的。

:那這條路做出來的時候它是有溫度的,它是一個過程,然後有參與的人,他就會有更多的感受。

OS:十年過去,步道現在依舊由志工進行定期維護,台北市第一條手作步道,也像是一個公民參與、公私協力的範本。

OS:劉耀文希望手作步道的精神,能夠透過每一次的工作參與,如同種子般播下,讓民眾以更友善的方式親近山林。

BITE:荒野保護協會志工 劉耀文

:像上禮拜有一個小朋友,他一開始來的時候,他就不太想碰土,然後感覺就好像被逼迫來的一樣,可是自己玩一玩以後,發現其實也跟他想的也不太一樣,他也滿喜歡的。

:每次有這樣的改變,我覺得就是一個,一個種子的發芽,他又把這個種子帶出去,然後讓更多人了解。

 

標四:「手」護山神餽贈 「作」自然共處之道

OS:理解並且改變的精神,不只在民間生根,「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負成長」的期盼也逐漸被公部門接受。

BITE:台北市大地處道路步道科科長 蔡正發

:原本這些比較工程結構的東西,第一個材料,第二個就是搬運,後續維護除了定期要去除繡上漆,對還有一些譬如說更換木板,就有一些相關的比較龐大的費用會出現。

OS:材料、運送、維護,工程步道有看不見的環境消耗。外來材料增加山林負擔,按圖施工不能因地制宜,毀損速度快、維護成本高。手作步道則倡導使用者修築、維護的精神,即使緩慢,也要實踐親山而不侵山的理念。

BITE:台大森林系教授 余家斌

:外來其他地方的(材料),製造生產的過程中,基本上就會有碳排,運送也會有碳排。(手作步道)要花比較多人力去做,不過像是用這個在地原料去做的步道的話,永續性也會比較高一點,反正如果沒人用的話,它就會變成自然的一部分。

OS:走過步道運動15年,一群有心人默默深耕,夢想著友善山林的永續步道。

BITE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周聖心

:透過步道學跟手作步道的推動,希望讓大家親近山林的時候,你可以認知到你腳下踩的步道,它不應該是一個破壞棲地、破壞環境的,這樣的一個拉鏈、裂痕,而是一個連接人與大自然的臍帶。

OS:2011年,千里步道運動發起人之一的小野老師,寫下「敬山禱詞 」。如今薪火相傳的志工們,繼續懷抱虔敬之心,期待手作之道不斷傳遞,蓬勃生長。

 

採訪報導 簡穎雅 李海琪 楊旂

音樂來源 YouTube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11.10.11

世新Online

加入時間: 2011.10.11
3,258則報導
2,911則影音
55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1:41

瓜地馬拉老闆在台創業 傳遞家鄉美味

2024-04-28
瀏覽:
1,175
推:
0
回應:
0
1:39

糕菲庇護工場 點亮身心障礙者人生

2024-04-28
瀏覽:
1,343
推:
1
回應:
0
1:48

王建煊募款籌建"天使居" 打造清寒友善長照機構

2024-04-28
瀏覽:
1,211
推:
0
回應:
0
1:36

日照中心園藝治療 撫慰長者身心靈

2024-04-28
瀏覽:
1,125
推:
0
回應:
0
1:39
1:39

留英博士投入有機農 立志發揚梓官農業

2024-04-27
瀏覽:
1,517
推:
0
回應:
0
1:40

林中夢工場 全台首創木工私塾

2024-04-27
瀏覽:
1,134
推:
0
回應:
0

日照中心園藝治療 撫慰長者身心靈

2024-04-27
瀏覽:
1,032
推:
0
回應:
0
1:39

情景模型師-帶你進入小人國世界

2024-04-26
瀏覽:
1,798
推:
0
回應:
0

「手」護山神的餽贈 「作」出自然共處之道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277篇報導,共12,82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277篇報導

12,82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