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缸」善循環 買小農好米溫暖弱勢餐桌
【記者賴貝怡、蘇妍柔/彰化縣二林鎮報導】正午時分,湳底社區發展協會共餐據點傳來陣陣米香,志工們在廚房裡忙著分菜,只為了讓長輩們吃得安心又滿足,而這些端上桌的白米,正是來自綠色保育標章小農的田地。透過綠保米缸計畫,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向擁有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的小農收購稻米,再以定期、定量配送到微型社福機構的方式,讓小農的心血得以傳遞至社福機構中,化作餐桌上一碗碗溫熱的米飯。在大米缸協會與主理人游思瑩的努力之下,不僅讓弱勢族群獲得穩定、安全的糧食,更能夠支持小農持續進行友善耕作,以關懷土地的善意,打造善循環的力量。

游思瑩畢業於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因關注小農議題而投入農業產銷工作。「那時候農友跟我說,如果大家都下去種田,後面行銷的事情就沒人做了」因此,她選擇先進入農業產銷公司。2020年,在游思瑩加入徐郁政與鍾雨恩創辦的大米缸公益計畫後,她與夥伴後續決定將大米缸公益計畫轉型為非營利組織,成立了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期望能與更多小農攜手,尋找環境永續經營之道。
2018年,大米缸觀察到有機米銷售存在滯銷週期,無法在時間內完銷。綠保米缸計畫則是在協會成立三年後展開的,游思瑩因為結識了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專員,在交流後發現雙方的工作正好互補:慈心基金會推動「綠色保育標章」,並輔導有機、友善耕作;大米缸協會則專注於解決小農收成後的滯銷問題。於是,她發想出綠保米缸計畫,希望藉由與綠保農友合作,設計出循環良善的糧食模式,由民眾或企業認購綠保農友的農產品,再由協會將產品定期、定量配送到社福機構。這樣的循環,不僅建立在愛護土地的基礎上,也讓小農獲得合理收入、得以持續耕作,同時為社福機構提供穩定的糧食來源,讓更多弱勢群體能吃得好、吃得健康。
綠保標章背後 小農與社福機構的困境


「綠色保育標章」的誕生,可以追溯到2010年的台南官田。當時近百隻保育類水雉與其他鳥類,因誤食浸泡過農藥的稻穀而死亡,引起社會關注。林業保育署隨後委託推動有機多年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協助官田農民轉作友善耕作,發給合格者綠色保育產品證書及標章,讓農業生產不僅供應糧食,同時也能守護生物多樣性。
對有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的農友而言,最大的挑戰不在「如何種田」,而是「如何賣出收成」,游思瑩指出,友善稻農幾乎在每一期的收成都面臨銷售困境。由於稻作收成產量普遍低於慣行農法,且為了環境永續不使用農藥,他們必須投入更多時間和成本來清除雜草、調配堆肥。然而,在市場以量訂價的主流下,消費者往往優先選擇便宜、知名品牌的米,使友善耕作的稻米難以拓展通路。
除了銷售困境,小農也面臨加工難題。游思瑩指出:「前端有許多資源,但後端的銷售與加工卻沒有人處理。」許多綠保農友的產量僅有100至200公斤,對碾米廠而言不足以承接,因此往往拒絕協助。這些收成的米就需要靠小農自行曝曬、碾米,不僅加工成本過高,銷售量又有限。即便辛苦收成,卻依舊面臨「賣不出去、滯銷」的窘境。
在綠保小農面臨稻米滯銷的難題時,許多社福團體卻沒有辦法取得「穩定、適量且新鮮」的米糧。位於彰化縣社頭鄉的湳底社區發展協會,每天會為弱勢長者提供午餐,協會總幹事劉景琨透露,協會每天需準備約14公斤白米,平均一個月合計超過300公斤。然而,縣政府一年僅提供100公斤的固定配給,其餘則需依靠宮廟或民眾臨時捐助。協會專案經理陳郁臻同樣提及:「遇到中元普渡等節日我們會一次收到太多,有些甚至是已經放很久、品質不好的米。」除了難以保存以外,有些宮廟米還帶著紅色香灰,廚工得花力氣反覆清洗多次後才能下鍋。
綠保農友與社福團體的困境看似分離,兩者卻緊密相連。大米缸發覺了雙方的需求,試著將兩者串連,創造平衡兩者需求的機會,在農友堅持友善耕作的同時,也讓弱勢族群能夠吃的健康。

重視追蹤與責信 綠保米缸的創新模式
為了創造穩定持續的「善循環經濟」,大米缸發展出認購模式,建立綠保農友清單,讓企業和個人可以直接於網站上選擇想要支持的小農,進行捐贈。游思瑩解釋,「認購」並非單純的捐款,而是一種「買賣關係」。支持者在平台上選擇農友進行認購,隨後會收到兩份單據:發票證明支持者確實購買了一公斤米,捐物收據則顯示這公斤米已經被回捐。協會收到捐款後,會再向農友購買農產品,並依照當月有需求且臨近的社福單位進行配送。
為了符合物流需求,協會並不會立刻配送零散的米,而是累積到20至30公斤一箱再統一送出。若農友當下產量不足,認購金額則會先由協會預存,待數量達標後再送往社福機構。這樣的設計,使米糧在「產量」與「需求」之間取得平衡,也能在遇到颱風或自然災害時,透過平台先行提撥經費購買農友的米,迅速轉贈給社福機構,成為一種防災機制。
劉景琨說,大米缸協會這樣並非一次性的捐贈,而是長期依照社區實際需求,提供穩定、定量的米糧,讓社福單位在處理據點長者的供餐時,加了一層保障,「這就是大米缸的愛心,為長輩們的健康考慮得很仔細。」

-
↑游思瑩主理人將小農米運送至社福機構。攝影/賴貝怡

-
↑一箱箱的米整齊堆疊,裝著綠保小農的用心,也承載著他們對土地的承諾。攝影/賴貝怡
除了配送,責信與追蹤更是大米缸的堅持。游思瑩說:「我們不希望只是拿著『捐米30公斤』的收據就算完成,而是要確認這些米最後是否真的送到需要的人手中,是否被妥善分配。」因此,團隊花費超過三成的時間投入追蹤、與社工對話、確認物資使用狀況,甚至調整種類,都是為了確保物有所用。
責信機制也延伸到農友端。團隊會定期實際到田地裡訪查,除了關心種植狀況,同時也調查農友是否持續依照綠保標章的標準進行友善耕作,並在寄出回饋品時,讓支持者清楚看到捐款的流向。游思瑩舉例,如果有支持者捐了200元,平台會標示這筆金額如何轉換成某位農友農場的綠保米,最後送到哪一個社福單位,甚至是哪一位長者手中。當支持者發現,一公斤要價150元的米不僅是一包米,而是扶持小農的生態耕作、社福機構能夠穩定供餐給弱勢的健康飲食物資時,就能夠理解這價值遠遠超過原本的價格。
從滯銷到保障 為綠保小農解決問題
綠保米缸計畫不只是協助小農發展銷售通路,也守護那些願意堅持友善農法的農友。彰化縣二林鎮經營「諭蓁萱友善農場」的綠保米缸計畫合作農友曹滿足,投入綠保耕作至今已持續六年多,雖然親友在初期並不看好,但她仍希望自己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堅持不用農藥與化肥,期待能讓土地恢復自然生機。
然而,友善耕作並不輕鬆,除了雜草與病蟲害帶來挑戰,綠保標章在市場上的認知度不足,加上缺乏穩定、多元的銷售通路,都讓她對於銷售感到壓力。而綠保米缸計畫透過認購平台,讓曹滿足的稻米能被穩定銷售出去,不必再為滯銷與儲存擔憂,還能將這份心意轉化為對社會的貢獻。
另外,游思瑩提到,還有一位小農的處境更加艱辛。這名小農因工傷與罕見疾病,下田除草都要依靠拐杖或鋤頭支撐,處理農事的難度也更高,但卻在去年因為農作產量有限,失去加工廠與銷售管道,讓他思考是否要繼續從農,還是要賣掉田地。
這片田地不只是那位小農生計來源,更是保育蛙類與鳥類的重要棲地,一旦荒廢或轉回慣行農法,十年來守護的珍貴生態將瞬間消失。於是大米缸協會積極與當地農會協調,希望以與農友契作的方式保留這塊田地,同時安排企業志工到田裡幫忙處理農事,例如撿福壽螺、除草、進行生態紀錄等等,確保田地持續維持有機耕作環境,讓生態與農業都能延續下去,也使小農得以維生。

-
↑曹滿足在農田內種下的天然防護罩「茵陳」,可以防止自家農田被其他農地所噴灑的農藥汙染。攝影/賴貝怡

-
↑諭蓁萱友善農場的農田,稻苗隨風搖曳,在陽光下孕育成長。攝影/賴貝怡
生態平衡 人也要平衡
「我們支持的,第一個是農友本人,第二才是土地。」游思瑩強調,沒有農友的堅持,再好的土地也無法孕育出優質農作與健康生態。她解釋:「你不是只是照顧土地,你要希望這些還願意友善農耕的農友可以做下去,如果連他們都消失了,即使有這塊田,這塊田還是會荒廢。」如何盡力支持願意合作的農友,並把有限的資源設計成共享機制,讓大家都能站穩腳步,是團隊的首要目標。
自綠保米缸計畫推動以來,已經完成第二屆共16位綠保農友的招募。談到對未來的規劃,游思瑩表示:「我們不急著擴張規模,但我們要持續一年接著一年耕耘下去。」她希望能把重心放在農友身上,協助他們在追求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透過田間調查與知識內化,將所學落實在農事中,並逐步達成成為「綠保米缸大使」的目標。透過這樣的培力,她期待能帶領更多志同道合的農友加入,再透過彼此的力量,帶動更多人慢慢加入,共同擴大友善農耕的行列,並一同守護環境與需要幫助的群體。

-
↑曹滿足與游思瑩一同走訪田地,持續努力守護著友善生態。攝影/賴貝怡

-
↑在曹滿足的家中,充滿溫暖的人情與簡樸的生活,映照著農村最真實的日常。攝影/蘇妍柔
採訪側記
這次的採訪實際走訪了農友的農田以及社福機構,在接觸過三方後,我們對於大米缸協會在整合資源、串連需求上所展現的巧思與堅持感到十分佩服,他們不僅協助綠保農友找到出路,也讓社福機構的需求獲得回應,我們也也希望小農的處境能夠漸漸改善、進入佳境。
這次實際到農田裡走跳,也學習到許多小知識,像是使用茵陳可以隔絕鄰近田地的農藥影響等等,都令我們大開眼界,才發現農耕的學問遠比想像中更細緻。
在與計畫主理人游思瑩以及農友互動的過程中,能深刻感受到他們對土地的熱愛與責任感。「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並始終堅持」是他們日常的行動與實踐,也成了我們採訪中最大的收穫。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