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竹槍 趕鳥器 蔣宗佑用童玩串起排灣文化記憶

2025/10/27 21:00
3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陳心諒屏東縣報導】排灣族人蔣宗佑指導學員先用麥克筆在竹子上畫好線,再拿鋸子沿著線切開,把該去除的區域切割完,再拿鐮刀直直地從竹子上方切下,讓竹子其中一邊變成類似夾子形狀,再用砂紙將切割面磨平,最後就變成過去族人使用的趕鳥器,但這並非用在種植農田上,而是童玩。蔣宗佑創辦安坡童玩王國,旨在將排灣族的民俗禮儀或是生活器具轉換成童玩,讓這份文化與記憶得以保存。

↑蔣宗佑(左)輔助學員邱善敬一同在竹子上畫出切割成趕鳥器的輔助線。攝影/陳心諒
 

身為頭目後代同時具有排灣族與魯凱族血統的蔣宗佑,2005年阿姨也是當時安坡村長邀請下,回到部落投入童玩產業,成立「安坡童玩王國」。對於部落文化感到陌生的他,在田野調查中透過與部落長輩聊天、生活,逐漸找回兒時玩童玩的感動,決定將這份記憶保存下來,開始用排灣族的習俗還有兒時記憶作為主題,用當地的竹子或是木頭作為材料來製作童玩。
 

確立安坡童玩特色成立童玩王國

蔣宗佑說,1925年日本政府為了方便管理,將安坡部落全村遷至東埔,而當地靠近河川缺乏天然屏障,村民顧慮生命安全在戰後遷回到三地門鄉,光復後由國民政府接收復村,戶數從日治時期的20戶增長至150戶。

安坡部落於1949年基督教福音進入到部落成為信仰與教育核心後續成立教會,但因為交通不便利,青年開始選擇外出求學,在1960至1980年代政府政策的鼓勵下有更多人離開部落北上求職。後續安坡因為基礎建設更新,泥磚屋被水泥屋取代,傳統文化式微,青年外移、部落老化,直到1995年開始才有文化保存的意識。蔣宗佑的阿姨也是安坡當時的村長,在2005年配合一鄉一特色政策,考量安坡腹地小且土穰貧瘠,若能以童玩這項部落共同的記憶為核心,不僅能讓長輩與孩子有更多互動,也能設計成課程與活動,吸引返鄉青年參與,這項計畫便在那一年正式展開。

蔣宗佑說他當時在高雄開餐廳被邀請回去幫忙,村長認為他在外地與安坡教會服事培養了活動規劃等的能力,對預算編列、活動設計等方面熟悉,也擅長與人交流溝通,這些能力可以運用在部落產業上。蔣宗佑說明「安坡童玩王國」的雛形在2005年左右就開始,當時透過童玩課程與部落導覽等活動推動。在2014年正式成立了安坡童玩王國臉書粉絲專頁,透過網路平台,童玩的活動、課程與部落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見,不再只是內部嘗試,而是對外展示特色的「名片」。

在安坡童玩王國中,人力大致分為核心團隊的6到8人加上支援人力,總人數約15到20人,主要工作內容為童玩製作與推廣,並且設計成學校課程與旅遊活動,帶領學員與旅客一同體驗,也結合美食等其他排灣族文化。

↑學員於工作坊內製作竹蜻蜓童玩。圖片提供/陳雯靜

將文化與記憶轉化成童玩

蔣宗佑認為製作出童玩不只是好玩而已,並且要讓小朋友感受到過去時代家長與孩子一同娛樂的感動,因此在蒐集製作童玩資料時,也是在尋找童玩背後的故事。在尋找故事時會先拜訪部落長者,開始詢問像是放學沒有電視是怎麼度過無聊的時間、祭典時有沒有特別的遊戲等問題。從場景開始一步步聚焦到童玩本身,長者提及遊戲後,蔣宗佑就會追問規則、材料、作法等資訊,一些長者會口頭敘述,甚至拿起材料示範如何製作。他也強調最重要的還是童玩背後的故事,例如長者喜歡哪個童玩及其原因等。他以「滾輪提水」為例,是一個用竹片或木頭製作圓輪,用竹枝推著滾動,模擬提水工具的童玩。訪問到的長者阮正月、鍾義雄等都說這就是他們小時的娛樂,「那時候沒玩具,自己削竹子做輪子,邊滾邊笑,滾到河邊再去挑水。那是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蔣宗佑也回憶第一次製作的童玩竹槍,依照長者說明去山裡砍了一段竹子,削尖前端,試著做出彈射的機關。當他滿心期待拉開、放手時,竹槍卻完全沒有射出去,他只好回去找長者指點,原來要把卡榫挖深竹條才能更緊,也可以更好地射出。他在逐步調整後,終於在某個午後成功。他的內心充滿喜悅,「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技巧上的成功,而是文化在我手中重新活了過來。」他也決心將這份感動延續下去。

說到安坡童玩王國代表童玩時,蔣宗佑拿起旁邊的趕鳥器為例,這是他大姊夫王添壽教導他製作的。他回憶當時看著王添壽邊削著竹子的部位切成握把,一邊說明趕鳥器對於排灣族人民非常重要,原來過去種植小米等農作物就是靠這發出聲音來趕鳥,蔣宗佑看著他把竹子下半部分切成類似夾子後握住把手甩了甩使其發出「叩叩」的聲音。王添壽笑著補充:「小孩的任務就是在田裡用這趕鳥,這不只是農具,也代表著責任。」如今轉化成童玩,蔣宗佑說明趕鳥器教育孩子珍惜食物,也讓他們了解小米對於排灣族的重要性。

童玩除了述說過往農業生活外,也與排灣族打獵有關,因為狩獵是食物的重要來源,排灣族男子自古就必須學會使用弓箭,也是守護部落的責任。專注力、手眼協調與反應速度都是未來成為獵人或戰士所必備的能力。而靶洞(patun)就是從這訓練衍伸出的童玩,蔣宗佑拿起兩根不同長度,繪有排灣族百步蛇圖案的木棍解釋玩法,要先在地上挖一個洞,將較短的木棍放在洞中,用長棍將短棍從洞中打到空中,在短棍滯空還未落地前再揮出長棍,像打棒球一樣把短棍打出去。這個童玩看似簡單,卻概括了所有獵人能力訓練的要素。

↑趕鳥器、竹槍、竹蜻蜓與竹套環等安坡製作的童玩。圖片提供/陳雯靜

在充滿困難的復甦道路上前行

復甦路上也不是一路順遂,最先遇到來自族人質疑:「做這些能吃飯嗎?」、「這樣做不會有成果啦!」。舉辦的活動沒有人參與,邀請族人的時候都被淡淡一笑不可置否。並且分裂氛圍也延伸到社區生活,影響了社區營造的參與度。有人覺得童玩只是安坡部落教會「以外」的事,與自己無關;也有人因著不同派系之間的隔閡,選擇保持距離。結果多數人仍然觀望。蔣宗佑說這些有聲無聲的反對與漠視是一堵高牆。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堅持下去,「我們沒有必要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只要去讓七八成的人支持就好。」

同時也有文化式微的困難,過去基督教到部落傳教,百步蛇等習俗、圖騰因被認為不受上帝喜悅被禁止使用,導致排灣族的童玩文化式微。但蔣宗佑認為因為這些文化符號已經內化在族人心中,解嚴後政府也推動原住民族教育與文化保存,與學校課程納入族語、文化教材,外人對於「文化」也不會視為「異教」而是老祖宗的智慧。他強調童玩具有特殊地位,不是宗教,而是日常,跨越世代、自然延續,因此成為文化復甦的重要載體。

  • ↑在竹子上用鐵尺與麥克筆畫好切割輔助線。攝影/陳心諒

  • ↑用鋸子開始進行切割竹子同時注意不要切到要留下的部分。攝影/陳心諒

  • ↑用槌子與鐮刀將中間握把鋸子不好切割的部分慢慢敲開。攝影/陳心諒

  • ↑切割完成之後用砂紙進行打磨。攝影/陳心諒

  •  

續寫故事將文化傳承未來

「希望未來我們的孩子能夠回到這個土地上,然後繼續把這些生命的故事還有文化的記憶把它找回來。」蔣宗佑認為沒有這些年輕人回來的話,傳承文化就是空談,他說明目前安坡童玩王國就是部落年輕人努力的平台。

現在安坡童玩王國中也有持續服務的年輕人,同樣也是居住於安坡部落的高詩語,過去曾經以短期接待遊客的身分來到安坡童玩王國,而現在則是以工讀生的身份,幫忙教學童玩製作與帶領童玩體驗活動等。她認為童玩對於文化推廣有很大的幫助,「透過這個推廣,可能讓部落的小朋友也知道說原來還有童玩可以玩,不是只有3C產品,我覺得這個蠻重要的。」她也認為可以透過童玩看見過去族人的想法並延伸新的創意,例如趕鳥器在過去用途是趕鳥,而現在因為尺寸變小,可以作為樂器的使用。

而蔣宗佑更是期待未來能夠成立一間童玩紀念館,擺設將近三百種的童玩,來述說過去族人努力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故事,同時也是讓小朋友學習的文化教室,在保存這些生命記憶的同時活絡整個童玩產業,讓更多人看見屬於安坡部落的排灣族文化。

↑最後就完成安坡代表童玩趕鳥器。圖片提供/陳冠賢

採訪側記

採訪過程能夠感受到蔣宗佑先生對於童玩製作的熱情,同時透過記錄當場他們示範製作趕鳥器,看見了安坡童玩王國對於文化保存的努力與成果。以及採訪到另外兩位同樣也在安坡童玩王國服務的年輕人,雖然不一定對於自身工作在文化傳承意義上有很深入的理解,但他們願意做這項文化保存的工作,就令人感動。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