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百年手工製香 正玉馨堂走出生活薰香新路

2025/10/24 21:00
1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卓恩彤、陳奕寧/台北市大同區報導】走進正玉馨堂香舖,木質老櫃散發著淡淡的藥草香,空氣中彌漫著手工製香的自然氣息,店裡安靜而溫馨,牆上掛著泛黃的老照片。張祐榮熟練的將香材細心混合,捲製的沙沙聲在空間裡回響,店內擺放著各式傳統線香與生活薰香,香氣層層疊疊,帶著淡淡的中藥草本韻味,讓人心神安定。

↑老闆張祐榮與商品合照。攝影/卓恩彤

正玉馨堂香鋪的創立始於日據時代,由一位名叫木屐郎的人所建立,木屐郎因曾受到張家曾祖母的幫助,兩家結下深厚情誼,最終將香鋪交給張家,並改名為正玉馨堂。現在由第三代張祐榮接手,張祐榮原本經營餐飲業工作,因父親年邁且腰椎盤突出,於是他決定回家協助父親繼續經營這間百年香鋪。

拜拜用香的起源可追溯至九天玄女的傳說,相傳九天玄女為了治療父親無法服藥的重病,將中藥材磨成粉末,與糯米粉混合後搓成香棒點燃,讓父親吸入藥氣而康復。這種用藥香治病的方法,後來逐漸演變成宗教祭祀中不可或缺的香品,成為與神明溝通的媒介,象徵虔誠與祈福,也有助於平穩心緒與淨化身心。

↑包裝完成的香。攝影/卓恩彤

現代社會對傳統燒香文化的改變

過去燒香是華人祭祀與祈福的重要儀式,香煙被視為神明與人間溝通的橋樑,燃燒的香支數量往往象徵著虔誠與誠意,然而隨著都市化加快與環保意識抬頭,燒香文化面臨著挑戰與轉型。

環保問題成為燒香文化改變的第一步,都市空氣污染嚴重,燃燒香品產生的煙霧與微粒對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負擔,促使寺廟與民眾開始推動少香、少金、少炮燭的低碳拜拜風潮。從傳統的三炷香逐漸減為一炷,金紙焚燒也趨向集中處理或使用高面額紙錢,以減少煙塵排放與環境污染。

祭祀的習慣與文化觀念改變,年輕人對傳統燒香的態度較為多元,除了在重要節慶或祭祖時燒香,祭祀的儀式也逐漸簡化,燒香的數量和形式不再用多寡來表示誠意,而是強調適量、環保。燒香文化正慢慢從過去大量燃燒的傳統模式,由張祐榮將香品轉變成更環保、健康,也更符合現代生活節奏的祭拜方式。

↑左為傳統拜拜的香,右為改良後較細較短的環保香。攝影/卓恩彤

傳承與創新的成果

張祐榮與同業年輕一輩在疫情期間,大家不宜出門,且禁止人潮聚集,祭拜的人數大幅減少,傳統祭祀用品的需求也隨之下降,這促使他們尋求新的產品突破困境,於是張祐榮與同業討論後決定攜手開發生活薰香,嘗試創新突破。剛開始製作時,因為生活薰香通常做得比較細長,常遇到熄火、燃燒不完全、煙斷裂等問題,必須不斷調整配方,反覆改良才能克服這些技術挑戰。

張祐榮回憶,老一輩對生活薰香抱持懷疑態度,認為這不是傳統的香品,甚至有反對聲音,父親當初也曾多次反對,張祐榮並未強行改變父親的想法,而是透過耐心溝通與逐步展現生活薰香的價值來說服,看到張祐榮的成長,父親開始認同他的努力也逐漸同意這條轉型之路。

在原料選擇上,張祐榮堅持使用天然高品質的中藥材,完全不添加化學物質,與過去以價格為主的市場形成鮮明對比。他以祖傳配方結合多種香料,打造獨特且純淨的香氣。張祐榮特別強調手工製作的細膩與層次感,與機器製作一次完成不同,手工香必須重複四到五次,層層裹上不同的香粉,每一層都需細心調配與均勻包覆,才能讓香味更加豐富且持久。製香過程也很講究天氣,只有天氣晴朗、濕度低時才製作,因為雨天濕度過高會影響香的品質,傳統以太陽曬乾的香味與現代機器烘烤的香味也有明顯差異。

↑最左及右為直的檀香 ,中間是彎曲的盤香。攝影/卓恩彤

↑檀香的放置燃燒方式,可燃燒30分鐘。攝影/卓恩彤

↑與檀香不同,盤香的放置燃燒方式,燃燒時間2小時。攝影/卓恩彤

↑介紹正玉馨堂香舖販售的生活熏香。攝影/卓恩彤

↑介紹正玉馨堂香舖販售的生活熏香。攝影/卓恩彤

張祐榮說手工製香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製作完成。首先嚴選天然木粉,加入適量的黏粉攪拌均勻,製成細膩的香粉,接著將竹芯沾水,讓香粉能夠附著於竹芯上,接下來以手工撒粉裹香,並透過展香技藝均勻裹粉,反覆用手把香粉慢慢撒在竹棒上,以達到香身筆直且均勻美觀。將裹好粉的香枝放置日光下曬乾,讓水分自然蒸發並提升香氣。最後將香芯染上紅色並再次晾乾,挑選、檢查無瑕疵的香枝後,綑綁包裝完成。

根據環保意識的提升,正玉馨堂將過去約40公分長的傳統香改良為約21公分,更符合現代環保標準與生活節奏,縮短燃燒時間,減少煙霧排放,讓傳統香品更貼近當代需求。

↑店內販售的生活熏香。攝影/卓恩彤

正玉馨堂香鋪的故事與期許

張祐榮表示,他們希望能研發更多不同味道與品種的生活薰香,既保留傳統香品的精神,也讓香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店面經營仍是主力,同時積極開拓網路銷售,方便中南部及更多地區的顧客購買。正玉馨堂也穩定供應多間知名宮廟,如大龍峒保安宮、延平北路慈聖宮,維繫著與傳統信仰的深厚連結。

店內也有許多溫馨有趣的故事,張祐榮回憶一個感人的畫面,過去是父親帶著兒子來買拜拜用品,如今換成兒子來買香祭拜父親,這樣三代同堂的顧客故事常常發生,見證了正玉馨堂與在地家庭的深厚情感與文化傳承。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正玉馨堂如何在傳統與創新間找到平衡,不只是香品的製作,更是文化與情感的延續,讓我們對台灣傳統工藝有了更深的了解與敬意。


你可能也會喜歡

▶︎ 03:39

夕陽產業 手工製香

義守ISUDMC
3,924 1 33
▶︎ 01:50

大馬最後製香人

TKChang
2,446 0 2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