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在地達人 串起東北角與宜蘭的生態旅遊力量
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涵蓋了山 海 灣 岬等多樣地貌,不僅擁有自然美景,更有深厚的漁村文化與人文風情。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從『閱讀生活地景』的方式切入,以社區聚落為單位,共同推動生態旅遊。

頭城五漁村是宜蘭縣沿海的五個漁村,其中梗枋有著離龜山島最近的漁港與車站。在地居民林淑貞帶領大家走進漁業現場,藉由解說一支釣 延繩釣 定置網等,各種漁法的差異,說明對環境的影響與優劣。

梗枋漁鐵驛站 林淑貞說: 像我們家,我們就是主推一支釣,那爲什麼我們要推一支釣,一支釣就是我們說的它比較友善的,它不去破壞海洋生態的,那我在我的教室,我推了三種,第一個就是一支釣,第二個延繩釣,第三個是定置漁場,這三種漁法它都不至於會把海洋生態破壞掉。所以我在教室,我會用這樣的漁法去告訴客人,來的時候,我們就是要用當地 吃當地,然後就是讓他認識我們在食用魚的時候要怎麼去選擇,不要去買一些就是會破壞海洋生態的漁法。

「海邊的接力賽」發起人江昀蒨,ㄧ位熱愛戶外活動的母親,因一次在沙灘上撿到破碎玻璃瓶的經驗,心中燃起守護海岸的使命感,帶領一群人淨灘,藉此宣導海洋廢棄物的來源,及對海洋生態的危害。

「海邊的接力賽」主辦人江昀蒨說: 那時候起心動念是爲了小孩開始淨灘的,只要還有一口氣,然後我還動得了,我就要爲宜蘭的孩子,就是把整個宜蘭的海,變成他們可以安心赤足的沙灘。
公益淨灘團體「海邊的接力賽」成立至今已近四年,透過社群的分享,被她感動的人越來越多,互不認識的民眾自發性來到海邊,拾滿一袋一袋的垃圾接力傳到岸邊。
「海邊的接力賽」主辦人江昀蒨說: 接力賽它是用接力棒嘛,那我們是沿着宜蘭海岸線,那我們的接力棒就是我們的手套,我們的手套每一次行動完都會回去做清洗回收,下一次再利用,那其實來接棒的人我們都不知道是誰,他也不知道是誰,那這是一個,也算是一種永續傳承的行動。後來大家很棒,就是很幫忙我們的行動去做推廣,所以我們也在平原裏面做接力,或是更多地方,用講演的型式去做接力,或是永生花它其實也是一種接力,只要是跟海的議題有關係的話,我們都做了很多很多的型式跟方式來幫大海說故事。

江昀蒨還運用海邊撿拾的寶特瓶製作成永生花,象徵將廢棄物轉化為守護環境的行動意志。
海邊的接力賽主辦人江昀蒨說: 四年來的行動,寶特瓶就是居高不下,從來沒有掉過前三名,那就意識到說,我們消費行爲模式如果沒有做調整跟改變,我們都在說源頭源頭,但是源頭從來沒有減量過,那希望用這樣花的形式,藝術倡議的方式,讓大家去關注到這件事情。一朵花這麼得來不易,在消費出消費一個瓶子的時候,是花那麼短的時間,那他們就會把這個問題放在心裏面,每一次去7-11消費的時候,便利商店消費的時候就會多想兩下,需不需要買這一瓶飲料,或者是我們可以真的從改變自己的習慣,真的隨身帶環保杯。
從友善漁法到海廢行動,社區以實際行動守護海洋,也讓旅遊成為認識土地、實踐永續的方式。這股在地力量,正讓關心海洋成為日常行動,使永續不再只是理念,而是融入生活的態度。


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游麗玉說: 因爲我們有請了生態旅遊協會這邊,來幫我們做一些深度的一個挖掘,那挖掘在地的一些,可能對生態或是環境非常有用心的一些在地的達人,或是在地針對環境非常的關注的部分,那他們其實是利用一個在地社區的一個力量,去做一個環境的維護或者是淨灘的方式,可是他們同時轉換成另外一種方法,那比方說他們做成永生花,或是這邊會做一些海廢的一個處理,那其實不只是社區的部分,其實政府部門在做環境的部分,環境教育部分其實也都在做,像我們東北角官網裏面,其實是有淨灘申請的,或者配合環保署的一個淨灘的一個工作,這是我們平常就在做的事情,我們把這些環保意識的東西,把它結合到我們生活生態上面來,然後推廣一些在地體驗的或是深度導覽的,把它結合成生態旅遊的一部分。那我們覺得這個東西,現在的人比較重視一個生態跟環境,或是在地生活的一個結合,那這樣的方式,其實漸漸的會受到遊客一些接受度,他們會覺得我出來玩還有盡了一份自己本身的一個社會責任。

公民記者 小柚子/葉淑蓮 東北角及宜蘭海岸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