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那卡那富族米貢祭 感恩與傳承的族群盛典
卡那卡那富族一年一度的重要祭典之一 米貢祭,11日在那瑪夏區盛大舉行,族人齊聚一堂向祖靈祈福感恩,展現深厚的文化信仰與族群凝聚力。

祭典長老翁博學説: 米貢 我們的語言就是將這個今年的小米的收成,豐盛的收成就入倉,入倉在我們所謂做的這個米倉,所以剛才有這樣的一個動作,每一個家每一個姓氏,都要將把他們收成的小米,都集中放在這個米倉裏面,代表把食物集中在一起,到了年底如果大家誰家沒有糧食可以吃,就可以從這個共同的米倉去取得,來做家裡的補充。


在祭儀進行時,耆老以苧麻纖束祈福,象徵揮別陰霾 承接祖靈的庇佑。
祭典長老翁博學説: 感恩這三個,祖靈 天跟地洞小矮人,它的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要感恩他們,很早以前就給了我們這個種子,感謝天祂將太陽雨水哦,這樣子去滋潤我們所種植的播種的小米,才能夠有豐盛的收穫。


卡那卡那富族一年一度的米貢祭,不僅是感恩小米豐收的傳統祭典,更展現了族人對祖靈天地與自然的敬意,透過共同入倉 共享糧食的儀式,體現了互助共生與永續的精神。
祭典長老翁博學説:當然就是就用這個祭典的方式,讓小孩子知道,知道就是以後不管是每年都會有舉辦這樣的一個所謂的感恩,感恩這三個的這種方式,所以這個祭典也是現成的傳承給後代。


耆老與族人也強調,祭典不只是信仰的實踐,更是文化和語言傳承的重要方式。
卡那卡那富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施榮宗說: 我們原住民受過好幾好幾個種族的統治以後,語言都不見了,文化都後代都不知道了,我們就是一直現在還有長輩就是慢慢把那個以前的傳統,老人家學下來的讓年輕人像我們中生代,我們是受過國民教育的,我們出生六十年代的時候,國民教育我們都不懂族語啊,我們是從社會回來回到家鄉的以後,我們才去學這個族語,所以才會意識到族語的重要性,要傳承就是從我們這一代跟後代慢慢傳承下去,才會把文化傳承起來。

朝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咨杏說: 從他們的這個米貢祭裏頭,其實也看到幾個永續的精神,好比說他那個共享就確保讓大家都不會飢餓,那這個是永續發展的那個飢餓的這個層面照顧到了,還有它的那個族羣共融的精神,也是一種永續文化的一種精神,還有一個夥伴關係,就是彼此之間他們是夥伴,然後他們跟這個大地也想成爲夥伴,還有跟我們這些外賓好了,外來人啊,觀光客啊之類的也想要成爲夥伴,所以馬上就在很簡單的儀式中,它透露了這種多元分享共融的精神,這是我覺得這是永續很重要的精神,還有感恩,我覺得目前我們臺灣社會來講,這幾個精神是我們大家可以共同學習和傳承的。

公民記者 小柚子/葉淑蓮 高雄那瑪夏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