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貓甜點店:吃甜點 擼貓咪 幫浪貓找家
【記者張珈瑄、林蔚均/台中市西區報導】在收容所人滿為患、浪貓無處安身的現實下,G貓甜點的創辦人李佳霏,選擇用甜點開闢出一條貓咪送養的新路。從小常與母親一起做甜點的她,毅然辭去醫檢師的工作,重拾烘焙,靠著一顆檸檬塔打開市場,最終創立了「G貓甜點」——一間結合甜點與送養的平台。在店內,一樓牆面掛滿了成功送養的貓咪照片,每一張都是一段浪貓找到新家的見證。至今,這間甜點店已幫助超過 200 隻浪浪找到歸屬,成為城市裡留給浪貓的溫暖中繼站。

G貓甜點的創辦人李佳霏,大學就讀的是醫事檢驗相關科系。某次,她帶飼養的倉鼠前往動物醫院做健康檢查,與一位獸醫師成為朋友,意外開啟了她與第一隻貓的緣分。當時,一隻被棄養在動物醫院的貓咪遲遲聯絡不上原飼主,獸醫師詢問她是否願意收養,李佳霏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段相遇,成為她投入流浪貓救援的起點。
畢業後,李佳霏如預期進入醫檢師職場,但內心對貓的喜愛始終未曾停歇。她利用閒暇時間參與流浪貓的救援與結紮工作,逐漸發現醫檢師的工作環境與節奏並不適合自己。於是,她選擇跳脫原本的職涯軌道,決定打造一個讓浪貓被更多人看見的空間——以甜點店為媒介,開啟結合送養與中途的創業之路。
從一顆檸檬塔開始的送養夢想
李佳霏重新開始學習烘焙,沒有任何開店經驗,也沒有實體店面,只靠著第一顆檸檬塔起家。她不斷向親朋好友推銷甜點,靠口耳相傳逐漸累積顧客,而後也開設粉絲專頁增加曝光。真正讓知名度大幅提升的關鍵,是參加各式市集。她幾乎把能報名的市集全都跑遍,讓粉絲團增加到六千個粉絲。同時她與老公也積極經營外送服務,「在外送平台不盛行的年代,當時連一顆檸檬塔,我們都幫忙外送到彰化給顧客。」李佳霏笑著回憶。靠著這股拚勁,G貓甜點一步步累積口碑,終於發展出實體店面。
目前的G貓甜點為兩層樓設計,一樓為甜點製作與販售空間,二樓則規劃為貓咪活動區。只要有在店內消費,客人便可上樓與貓咪互動,且不限時間,想待一整天也沒問題。店內的貓咪多來自新屋貓舍義工團,李佳霏在大學時期便認識動保團體的志工,當她決定將甜點店結合送養時,第一時間便聯繫合作。「雖然我沒有能力從救援做到送養,但只要貓咪需要平台,我都願意提供協助。」她說。雙方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由志工團隊從收容所救援急需醫療幫助或認養的貓咪,完成醫療處理後,再送往G貓甜點等待溫暖的新家。

層層把關,只為貓咪找到對的人
當有顧客表達想要領養貓咪的意願時,必須先填寫網站上的認養表單。透過這份表單,李佳霏可以初步了解申請人的基本資料、居住環境與對飼養貓咪的觀念等,作為第一道審核的依據。
接下來,她會邀請對方親自到店裡與她進行面談,透過實際的對話來更深入判斷對方是否有足夠的飼養能力與責任感,能否提供貓咪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在面談的同時,李佳霏也會安排對方與店內的貓咪互動,觀察他們之間的相處狀況與連結,並從中判斷對方是否真正理解與尊重貓咪的個性與需求。「我寧可送養速度慢甚至送不出去,也要好好篩選認養人的狀況。」李佳霏說。
截至目前,G貓甜點已經營九年,靠著李佳霏一己之力,成功幫助超過兩百隻浪貓找到新家。除了在甜點店內提供送養空間,她也積極運用社群平台,例如臉書社團,定期發布貓咪的送養資訊,提高牠們被看見的機會。店內一樓牆上掛滿了這些成功送養貓咪的照片,每一張都是一段溫暖的送養故事。或許這個數字對大型組織而言不算龐大,但對於一間僅有少數工作人員的小甜點店來說,這樣的成果已經是非常得來不易的里程碑。
↑ G貓甜點的收養程序流程圖。製圖/張珈瑄
↑ G貓甜點一樓處貼滿了送養成功的貓咪,非常壯觀。攝影/張珈瑄
經營壓力下的堅持與調整
對李佳霏來說,開設甜點店兼經營貓中途站,是一場超出預期的艱辛旅程。從醫檢師轉職創業,本以為市集經驗可延續至實體店營運,但實際開業後才發現兩者差距甚大。市集屬於短期且人潮集中型的銷售模式,而實體店則需每日開門營業,長期面對固定成本如租金與水電,加上人力支出,讓她措手不及。「如果讓我再選一次,我大概不會再因一時衝動做這種事。」李佳霏坦言,營運初期並沒有全面性規劃,導致後續陷入經濟壓力。
儘管開店已邁入第九年,但市場變化仍令人難以適應。她回憶,疫情前好不容易達到收支平衡,人力與客源皆進入穩定狀態,然而疫情的到來,顧客流量迅速下滑,營收也呈現「雪崩式」下降,直至解封後客源也沒再回流。目前她雖嘗試透過網路商店販售甜點來補足實體店的營收,但成效有限。李佳霏坦言:「其實我們到現在都還沒有真正克服這個問題,還在努力撐著。」
雖面臨經營的壓力,她仍選擇不接受捐款,因擔憂財務透明問題引發外界質疑與爭議。「收錢之後很可怕,爭議會變多。」李佳霏表示,在製作甜點、照顧貓咪、處理經營與家庭責任之間,她清楚知道自己的極限,選擇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穩步前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維持現狀,不讓已經救援的貓咪失去現在這個空間。」李佳霏說。
暫緩擴展,回歸初衷
曾經懷抱著擴大規模、收容更多貓咪的理想,如今李佳霏坦承,那樣的願景已不再可行。回顧當初創業的背景,她指出那是一個「有故事就能吸引顧客」的年代,她和夥伴們正好搭上了那波末班車。然而,時代快速變遷,如今即便有感人故事,也難以對抗現實的營運壓力。加上品種貓在市場上的吸引力,讓許多飼主選擇購買而非認養,也衝擊了以中途為核心的經營模式。
至於未來展望,她語氣保守而誠實:「擴展的話,我們應該比較沒有辦法。」目前的營運條件讓她只能選擇維持現狀,儘管心中仍有未盡的理想,但更多的是面對現實的務實思考。她仍持續嘗試提升品牌曝光,例如去年設立了官方網站,希望提升專業形象。在外界資源有限、內部人力緊繃的情況下,李佳霏明白她能做的不多,但也不願輕易結束這段歷程。她知道,一旦結束營運,貓咪就得被送回資源更為緊張的收容機構,那些地方空間有限,且只能採取輪流放風制。李佳霏表示:「那邊已經有幾百隻貓,這些貓咪若是再遣送回去也是不小的負擔。」於是她選擇「先看看能撐到什麼狀況再說」,這句話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在艱困現實中,依舊為動物守住一份承諾的方式。

採訪側記:
貓咪咖啡廳結合中途的創新經營原來非常不易,這是本次採訪我們深刻體驗的事。源自於對貓咪的喜愛,闆娘在經營中途的同時也開設咖啡廳吸引民眾。未收取任何捐款的她懷揣初衷一路堅持至今,為許多貓咪撐起牢固地保護傘、送養成功的海報貼滿了咖啡廳的牆面。我們覺得能夠為了自身的理想與追求一路走下去,是閃閃發光且值得敬重的。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