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方凝望戰火:布夫的異鄉與家園
【記者 彭昀慧、林珈芠、黃荷琇/台中報導】
來自俄羅斯烏蘭烏德的布夫(Bulat Tarbaev),目前就讀於靜宜大學,是一名全日制學生。烏俄戰爭爆發的那一年,他正在蒙古的一所語言學校準備留學考試。當新聞畫面傳出戰火的消息時,他與同學起初以為只是謠言,直到上網查證後,才確定那是真實的戰爭。語言學校的學生們陷入一片震驚與不安,沒有人料到戰火會真的爆發。
幾個月後,布夫順利通過考試,展開在臺灣的留學生活。但在他抵達臺灣的第三天,家人卻收到了徵召通知。那封信,讓原本只是「遠方的戰爭」瞬間變得具體而殘酷。對他而言,這場戰爭不再只是新聞上的標題,而是持續延伸至家鄉與親人身上的現實。
布夫的家人如今仍住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戰爭帶來的不僅是心理壓力,更是生活上的實質衝擊。他的堂哥曾是職業軍人,退役後卻因身份受限難以找到新工作,因為一旦情勢升溫,政府隨時可能再度徵召。這樣的制度使許多退役軍人無法真正回歸平民生活。
除了身分上的不安,經濟壓力也越來越沉重。家鄉的食物、石油與交通價格全面上漲,生活成本翻了數倍,讓家庭支出愈發吃緊。對布夫來說,每一次與父親的通話,幾乎都能聽出那份經濟焦慮的無奈。通訊成為他與家人之間另一道難以跨越的牆。由於俄羅斯政府長期控制網路資訊,幾乎社群平台相繼被封鎖,通話與視訊都必須依賴 VPN 才能進行。
戰爭的持續,也讓「回家」變成一個遙遠的選項。布夫原本打算在寒暑假返回家鄉探望家人,但隨著新法頒布,所有收到徵召單的公民都被限制出境,而他的名字早已被登錄在系統中。這意味著,一旦踏上俄羅斯國土,他可能就再也無法離開。於是,「回去」與「留下」之間,成了一道沒有答案的選擇題。
在台灣,布夫努力過著普通學生的生活,上課、學習語言、參與社團,試著融入環境。然而,戰爭的陰影依舊存在於日常的縫隙中。每天打開新聞,他都會留意家鄉的情勢,每一次通話,他都祈禱家人平安。
戰爭改變了他的國家,也改變了他對「家」的理解。那不再只是可以回去的地方,而是一份持續被想念的記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