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光復新村新生命 「口袋雨林」以綠意實踐

2025/10/18 10:18
3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 邱珊倚、楊嘉瑩、胡奇恩/臺中報導
 
光復新村新生命 「口袋雨林」以綠意實踐 社區營造
位於台中霧峰光復新村內的「口袋雨林 Pocket Rainforest」是一家以苔蘚生態瓶為主題的工作室。走 進店內,滿室的綠意映入眼簾,玻璃瓶中小小的苔蘚 景觀彷彿將森林縮進掌心。這間由年輕創業團隊經營 的小店,不僅推廣植物美學,更以實際行動參與社區營造,為老聚落注入新生命。
 
以綠意為媒介 推動生活美學 
「我們希望讓一座森林,住進每個人的生活角落。」 創辦人曾偉菖表示,店內販售多款設計完成的苔蘚微 景觀,也提供材料包、玻璃瓶與景觀石,讓民眾親手 DIY,創造屬於自己的微型生態。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透過照顧植物、觀察生態變化,能在繁忙之餘找到平靜的節奏。工作室除了 提供現成商品外,也承接企業團體的客製化設計與教 學活動,包括生態瓶工作坊、企業綠化設計及大量訂 製服務。透過實際的手作體驗,讓更多人理解自然生態與永續生活的重要。
 
想要一個「定點」而非流動擺攤 
談起為何選擇在光復新村落腳,負責人回憶說,最直接的考量是「主要想有一個定點營業的地方」,因為 工作室的主要產品為玻璃生態瓶,若一直隨市集或各 地活動搬運,風險與成本都很高。他說明:「因為玻 璃瓶因為營業地點不同而需要一直運輸到不同地方也 不是長久的辦法。」 他表示看見了政府的「摘星計劃」,便決定嘗試撰寫 計畫書申請進駐。申請經驗的時間線他也說得很清楚: 「那時候在四月開始,六月就有結果,整個過程不算 十分繁複,只是需要寫詳盡的計劃書,整體而言還是算順利的。
 
看見少有人做的可能性
 談到選擇以蘚類(苔蘚)為核心材料的原因,負責人直接點出稀缺性與興趣兩個層面。他說:「台灣的蘚 類很豐富,有多達6000多種,但是卻沒有什麼人在做 這個。」基於「想做比較少人在做的事,這樣創業才 會特別」的想法,他將蘚類作為品牌核心:「那時候 我在做園藝,所以我在想有什麼是比較少人在做的, 這樣創業才會特別,所以最後就使用了蘚類來做生態 瓶。
從挖採到自種:面對材料取得的實務調整。 
負責人也描述過去取得蘚類素材的過程與遇到的困難。 早期他「還是在山上挖蘚類」,但很快發現蘚類生長 速度慢且採集困難:「因為其實它們生長速度很慢, 每次我需要的時候都要上山挖,每次都需要到更深的 地方去挖,所以後來就決定了自己種植。」
 
社區營造的綠色縮影
「口袋雨林」的成立與經營並非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一種與土地、環境共存的實踐。選擇光復新村作為 據點,使這間小店成為青創基地的一部分,也讓這個 老社區持續有新的生命被注入。苔蘚的生長緩慢而堅韌,正如青年創業者在地方扎根 的歷程——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從流動市集到固 定據點,從上山採集到自行培育,這段過程折射出地 方創生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量:從微小之處開始,讓改變逐漸生長。 在玻璃瓶裡,一座森林緩緩呼吸;在光復新村裡,一 種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發芽。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