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產業的生存之道
OS1
在臺北,一間名為老濟安的青草店,試著用更貼近年輕人的方式,讓過去街角常見的青草文化,能繼續被理解、被喜歡。
SB1
「那以我們青草店來說,大概以前的年齡層大概在70歲,60、70歲是最早期在買青草的年齡。但現在大概40歲左右的顧客已經不太會用,因為就沒有傳承下來。那如果是年輕一代,大概在20到30歲這個區間的話,大家對青草其實非常的陌生。那他們可能來我們店裡,比較屬於需求養生這個類型的時候,他們會想來看看。」
OS2
青草茶是許多人童年的味道,也是不少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苦茶」。
SB2
「大家會覺得說青草茶就是又苦又黑又恐怖。只是說我們到現在符合現代人的需求,我們就不用做得這麼寒涼,我們可以在比例上的調整,可能比較符合現代人,只是平常日常保養的需求。像中藥跟青草其實很難分辨,因為中藥材有用到動物,那青草只有植物,就是木本、草本、植物類型,然後只有做一件事情,就要不新鮮的使用,不然就是曬乾。」
OS3
青草和中藥的不同,反映出人們從治病到養生的生活變化。但在極端氣候與勞動老化的時代,青草的味道也越來越難維持。
SB3
「我們目前在用的話,大概七成是臺灣的,三成是進口的。青草原物料也跟著可能是知道說栽種的過程的辛苦,然後勞力等等成本,慢慢把價錢往上做微調。像前陣子真的非常多颱風,然後中南部也是淹水很嚴重,那我們怕的其實青草它的成分應該還在,那主要是怕它的氣味,有可能是這一批水災,所以它有些香氣就出不來。」
OS4
除了氣候與成本,制度也在決定一種文化能否被延續。
SB4
「我們的所有原物料、植物,它的紀錄都是藥。比方說可能簡單講魚腥草是對肺部的保養,但這個東西是不能出現在任何的產品,因為它有商標法規的問題,我們不可以提到療效。但是我希望的是,相關單位有可以做一個更完整的,像是青草的一些非食用食品的一些一覽表。然後讓民眾可以去比較容易查找到這些植物,然後他們也可以相對了解這些植物在早期的特性跟用法。」
OS5
一份透明的資訊,不只是產業需要的基礎,也是一種公共保障。面對環境與制度的挑戰,他選擇用創意回應。
SB5
「像我們做轉型這件事情就是第一步,先把它的便利性做改變,然後再來是做創意性,就是做飲料的創新。如果青草店對現在年輕人來說確實是很有距離,但怎麼認識呢?我們就從最簡單,就是一杯青草茶開始。」
OS6
當青草的味道重新被理解,也許我們離理解土地,又近了一些。
公民記者 莊千逸 羅卉昀 臺北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