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壺的傳承者:古龍窯的匠心歲月
OS1
座落在南投魚池鄉臺21線旁的古龍窯,是一座以手工技藝為主的陶藝工坊。這裡講究的不只是陶藝技法,就連創作用的工具,也多半親手打造。
SB1
「這一些都是我平常、都是我自己製作的工具啊。就是剪刀、湯匙、筷子,比較簡單的。這個沒有用買的啦,都是自己製作的。」
OS2
一雙手能做的不只是工具,他也用這雙手,捏出了全臺灣唯一還在製作的九龍壺。
SB2
「九龍壺那個壺等於我們講的福氣的福。一邊有四隻,再加上中間這一個是龍的頭、四隻腳、十二隻爪,還有一個龍身,所以就稱作九龍壺。」
OS3
繁複造型背後,是職人對象徵的講究,也是他在市場之外,慢慢雕出來的風格。而這份獨特,讓懂茶的人一眼就看得出來。
SB3
「像我本身有在教茶道,我覺得這邊的作品,大到茶室空間的陳列布置,小到我們所謂茶席,甚至是泡茶、茶桌的點綴,我覺得都非常有韻味。」
OS4
成品展現的風格,其實源於師傅自小在父親身邊的耳濡目染。
SB4
「我爸爸是一個國寶級的民俗藝術家,他有很多項的才能,雕刻、繪畫、陶藝,很多很多。」
OS5
對師傅來說,創作不只是從父親那裡學來的技術,更是一種信念的傳承與創新。
SB5
「他是無師自通的,國家有幫他出版了一本這個臺灣生活圖曆,收藏了一百多幅我爸爸畫的圖畫。我傳承我爸爸的手藝,然後再多加一些元素在裡面。」
OS6
他不只延續手藝,也不斷嘗試新的表現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細膩又費工的線雕技法。
SB6
「我們的特色就是線雕,就是用陶土一條一條畫出來的線雕。這個要傳承也不是很容易啊,還是要有一點興趣,加上一些藝術細胞。」
OS7
在古龍窯,創作從來不是為了速度或量產,而是一種對手感與時間的堅持。這裡的每一道工序,都蘊藏著歲月與心意,為的是讓這門傳統技藝,得以延續下去。
公民記者 莊千逸 南投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