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空間持續生長:山峸二手書店的變動美學
OS1
隱身在北投巷弄裡的山峸二手書店,外觀不起眼,裡頭卻藏著一個不斷變化的空間。
SB1
「一開始我會想說是不是很小,然後結果進來之後就發現別有洞天。」
SB2
「他收了很多有趣的物件,就比如說你那邊是一個很像冰箱,然後上面又是一個櫃子,然後又上面是一個很像是一半的書架。但是這三個感覺不會有關聯的東西會被放在一起,就有一個新的風格。」
OS2
看似隨興的組合,其實多半來自表演留下的道具。負責人王政中出身劇場設計,習慣為每個物件思考第二人生。
SB3
「不是所有的二手物件來到這邊都可以成為買賣的商品,因為很難。有些書你根本不會覺得有人會再買,但是它如果作為道具,它如果作為拍片使用的一些物件,其實是很適合的。那書店就會也會想辦法留一些這些東西。」
OS3
其中,劇場留下的啤酒籃,原本只是支撐佈景的物件,如今成了店裡最實用的書架。
SB4
「這五個啤酒籃其實我沒有花錢買,就是真的演出留下來的一些物件。那我覺得也是啤酒籃本身的構造,其實它很適合放書,然後很適合扛書,其實就跟抬酒瓶一樣。」
OS4
隨著書本的增加,書店也不斷調整空間結構。這面向上延伸的書牆,成了店裡最吸睛的特色。
SB5
「其實書進來的速度跟賣出去的速度,一定是不成正比的,所以書只會越堆越多。那我們一直在思考說,還有哪邊地方可以放書,那就在思考說,會不會這個樓梯,只要留一個人可以走的空間就好了呢?所以在搭配上就也是一樣,我們想辦法去回收很多的二手的製作的材料,來佈置整個書牆,沿著牆壁開始慢慢長,然後目前長到了現在這個狀態。」
OS5
對老闆來說,這間書店從來就不是一個定型的空間,而是擁有持續生長的可能。
SB6
「我們這邊其實,你只來一次是體驗不夠多的。你需要來過兩次三次,甚至每個月來一次,你才有機會看到我們這邊不同的面向。」
OS6
從劇場到書店、從道具到家具,每次拜訪山峸,都像走進一場空間的演出。在持續的變動中,重新探索物件的價值。
公民記者 莊千逸 臺北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