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庇護工場變綠 用電包材鍋爐都永續
【記者鐘翊瑜、陳富妤/新北市五股區報導】當「永續」成為全球共識,社福團體也可以以自身方式響應這場轉型浪潮。心路基金會,長年服務智能障礙與身心障礙者,認為環境永續並不只有企業可以做,社福團體也能做到,因此近年從碳排放盤查起步,展開一連串環境永續的具體行動。他們檢視工場能源使用,導入綠電、規劃汰換高碳排的柴油鍋爐。同時,在物流與清潔服務中,改用牛皮紙膠帶、再生塑膠袋與玉米澱粉防撞包材,落實減塑與循環概念。從能源到包材、從內部制度到對外倡議,心路以行動回應氣候議題,在身障服務與環境責任之間,積極尋找共存與共好的可能。
自1987年成立以來,心路基金會長期為智能及身心障礙者提供工作機會,協助他們在生活實現應有的尊嚴。近年來,基金會事業處在處長溫德風的帶領下,開始思考:社福機構除了服務人,是否也能為環境做些什麼?2023年,他們參與了台北市社會局推動的「社福永續沙盒計畫」,是一個實驗性輔導平台,協助社福團體以小規模、低風險方式嘗試創新服務或組織轉型。藉由這個契機,團隊首次從 ESG,這項涵蓋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與治理(Governance)的指標,常被用來衡量組織在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上的表現;從環境面向切入,開始進行碳排放盤查,並嘗試將永續理念帶入既有的庇護工場,與營運系統中。而庇護工場是心路基金會為身心障礙者設立的支持性工作場所。這些工場提供穩定、安全的工作環境,讓障礙者能依照自己的能力參與工作,如洗衣、包裝、手工製作等,同時透過結構化的訓練與協助,培養職能、建立自信,實現有尊嚴的勞動參與。
沙盒計畫的推力 從社福走進永續指標
心路基金會決定從最基礎、也最具體的行動開始——進行碳盤查。在合作單位的協助下,心路基金會針對事業處旗下的兩大服務據點:洗衣工場與烘焙工場,進行完整的碳排放數據蒐集與評估。這項工作對於過去鮮少接觸能源管理的社福團體而言,是一項全新挑戰。盤查過程中,團隊需逐項記錄用電量、機具使用狀況、燃料來源與耗材種類等細節,並轉化為可量化的碳排數據。
經過數週的整理與分析,結果顯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集中在洗衣工場使用的柴油鍋爐與整體電力消耗。他們開始思考,若要減少碳排放,就必須從能源設備與耗能流程進行調整,進一步促成後續綠電導入與鍋爐汰換的決策。這場碳盤查,成為心路永續實踐的第一個關鍵轉捩點。
細節中的行動 從包材轉型開始的綠色革命
心路基金會事業處近年推動環保包材替換,由研發團隊與庇護工場現場人員共同實作與調整,從洗衣業務延伸至商品配送,逐步導入多項替代材料。首先從再生塑膠袋開始。由於洗衣工場的碳排中,塑膠袋是僅次於鍋爐的第二大污染源,因此,研發團隊花了許多時間尋找合適的再生塑膠袋供應商,將原先的普通塑膠袋替換成能循環再生的塑膠袋。
第二項是玉米澱粉材質的防撞包材。基金會的商品大多是手工皂、小物等易碎品,過往普遍使用氣泡袋等傳統緩衝材,但他們發現使用過大的紙箱常導致包材浪費,消費者也會將其視為垃圾丟棄。為此,研發專員李姷慧與團隊重新設計小尺寸紙箱與搭配的玉米澱粉防撞材,兼顧保護力與減廢效果。這類新材料具備生物可分解特性,即便進入垃圾系統也不會造成長期污染。
第三項則是紙膠帶的導入。在原本的紙箱與防撞材質都已改為環保版本後,李姷慧發現若仍使用塑膠膠帶,在視覺與理念上都有「做一半」的不協調感。因此在不懈的努力下,他們終於找到廠商製製作出黏性足夠的環保牛皮紙膠帶。
走在不熟悉的路上 推進中的挑戰與堅持
心路基金會在推動環保包材轉型的過程中,首當其衝的挑戰就是材料選擇與採購規模不足所造成的限制。由於基金會屬於非營利單位,訂購量相較於一般企業偏低,加上清潔與商品包裝所需的袋型樣式繁多、規格特殊,在尋找供應商時屢屢碰壁。分享,為了找到合適的再生塑膠袋,李姷慧與多間廠商溝通,過程比想像中繁瑣許多。部分供應商因訂量過小不願接單,且往往需負擔較高的單價,所幸在她不懈的堅持下,終於找到願意配合的廠商,現階段基金會也在努力推廣使用再生塑膠袋的觀念出去,爭取未來能普及,不僅能以量制價降低成本,還能達到集體淨零。
此外,在推動環保行動的初期,心路基金會內部最先面臨的並非資源問題,而是觀念上的落差。永續發展、碳排盤查、環保包材等名詞,對於原本專注在障礙者照顧與庇護就業的同仁而言,顯得既陌生又遙遠。部分內部人員認為這些環境議題與社福機構的核心任務關聯不大,也有人擔心過度強調環保會分散既有資源,影響現行營運狀況。
這樣的疑慮,讓事業處在推動過程中需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反覆與不同部門溝通,說明永續與服務之間的連結。例如,再生包材不只是環保,更是將身障者的勞動與社會責任結合的過程,它讓庇護工場的身障員工能夠參與其中,不改變原有的工作流程,就能實踐環境永續。李姷慧提到,他們特別選擇不會增加操作困難的包材,像是可直接使用的紙膠帶、材質穩定的再生塑膠袋,就是為了讓身障者在既有的節奏中持續穩定工作,同時也成為綠色行動的一環。這樣的設計,讓每一份勞動不只是單純的生產,而是與社會與環境責任產生連結,也讓障礙者的付出被看見、被賦予更多意義。透過一次次跨部門協調與實作成果的逐步展現,基金會才慢慢凝聚起共識,理解環境永續並非額外負擔,而是延續服務價值的必要行動。
下一步的可能 邁向永續未來
心路基金會的永續實踐正逐步邁向第二階段:從硬體設備改善,進一步深化至理念內化與行動推廣。這不再只是工程或物理設施的升級,更是整個組織文化的轉型。事業處團隊積極思考,如何讓永續思維落實在每一位工作人員的日常選擇中,並擴散至服務使用者與社會大眾。
例如,在內部日常會議與教育訓練中,研發與管理人員開始加入有關碳排、資源回收與綠色採購的基礎知識,例如認識再生材料原料來源環保、可分解或可回收、功能穩定的特性、選擇具備環保認證的商品等,讓不同職務的同仁都能理解組織轉型背後的目標與意義。但當然也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因此他們今年計畫以實地採買的方式,帶庇護工場的同仁至賣場,實際理解觀念並進行實踐,像是選擇購買少添加物、低碳排等對環境負擔較小的食品。
這些轉變看似細碎,卻在無形中改變了組織內部對服務與責任的理解方式,也逐步影響到外部大眾對社福機構角色的想像。溫德風說:「我們最終想要真正的改變,是真的要改變,而不是為了商業而改變。」對心路而言,永續不是策略,而是一種價值選擇,是從服務出發,延續到對世界的承諾。
採訪側記:
正式坐下採訪前,處長先帶我們了解庇護工場的環境,並對相關業務做介紹,讓我們之後採訪時能更理解相關內容,處長本人很善於分享舉例,生動的介紹和回答,也讓整個採訪很順利且不沉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