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首波加熱菸有條件通過,科學審查是制度回歸正軌的關鍵

2025/07/30 00:59
46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2025年7月29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宣布首波加熱菸審查結果有了突破:兩家公司共十四品項產品正式「有條件通過」健康風險評估,成為台灣兩年多來首批進入合法上市管道的加熱菸產品。這一刻,也象徵著卡關的政策機制終於回到了應有的制度軌道。

回望過去,自菸害防制法於2023年修正上路,加熱菸納入指定菸品範圍後,業者雖陸續提出申請,卻因資料補件繁瑣與審查程序冗長,至今未出現任何通過案例。國健署網站顯示,截至6月,仍有六家業者共七項案件正在實質審查階段,但連第一屆審查委員會也已屆期卸任,新一屆審查專家會議才剛啟動。這種延宕不但衝擊政府公信,也讓專業審查蒙上灰霧。

此次兩家業者獲得有條件通過,審查條件明確,並非放水牌,也絕非審查制度瓦解。業者必須承諾並履行七項上市後監管機制,比如每年提報流行病學調查、不良事件監測、未成年購買控制制度等;這代表制度不只是開放,更在風險可控範圍內建立監管網。

支持此次有條件通過的理由有三:

一、讓制度走出空轉,避免黑市侵蝕管理邊界。兩年審查無進展,市場需求轉向地下黑市,逃稅、走私問題激增,每年查獲量暴增九成、稅捐流失近百億元。這樣的制度事實,已成政府與人民共同的治理漏洞。

二、科學嚴謹優先政治卡關。此輪審查由新任專家委員合力進行,國健署強調評估全程依照毒理學、臨床試驗與公共衛生角度綜合判定。只要產品有效展現風險未高於紙菸,即符合法定通過門檻,通過審查是科學進步的體現。

三、保障民眾選擇權與公共利益。加熱菸合法上市後,政府可納入菸捐及管控機制,阻斷地下走私流通;這遠比讓黑市操控供應更有利於公共利益。

儘管有反菸團體質疑審查欠缺透明,甚至稱消費者成為「健康祭品」,但如果責任在於行政怠惰與程序停滯,那應譴責的是延宕制度的不作為,而不是依法、依證據審查得之通過案。科學與法治是制度的防火牆,不該被情緒化話術替代。

兩家公司十四項加熱菸產品「有條件通過」是歷史性的突破,是台灣政策從空轉回正軌的第一步。後續仍需審製造與包裝,並通過相關規範檢查後才能正式上市。但只要制度依法推動、科學審查、去除政治干擾,就能確保既可守護公共健康,也可掌握政策彈性與市場秩序。唯有如此,才能讓人民相信政府治真正為全民的長遠利益努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