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情緒化攻擊加熱菸審查,忽略法治與科學根據

2025/08/01 10:46
9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近日,衛福部國健署公告有條件通過兩家業者共十四項加熱菸品項上市,引來反對團體強烈反彈,甚至在署長交接日衝至國健署抗議,怒批政府「突襲闖關」,並高喊「兒科署長救救下一代」。但若仔細檢視這些批評內容,不難發現其中充滿對法制的誤解、對程序的忽略,與對科學證據的選擇性解讀。這場爭議,值得社會更冷靜與理性地看待。

首先,反對團體高喊「加熱菸是假減害、真危害」,卻刻意忽略國際科學界對加熱菸風險減害的研究結果。以美國為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20年便已核准IQOS為「風險改變菸品(MRTP)」,肯定其相較紙菸能減少使用者暴露於有害物質的風險。這並不代表加熱菸完全無害,但確實提供了吸菸者一個較低風險的替代品。而台灣的健康風險評估制度(HRA)便是以此為基礎所建立,歷經兩年半的嚴格審查後才宣布有條件通過,實屬依據制度、依法行政的正當程序,談不上什麼「突襲闖關」。

其次,針對加味加熱菸會吸引青少年的批評,固然有其出發點,但也不能因此抹煞成年吸菸者對此類產品的需求。若一刀切禁止所有風味,將不利於整體公共衛生政策推動,更可能加劇走私菸品的問題。此外,《菸害防制法》第10條雖授權主管機關得公告禁止加味菸品,但目前尚未公告實施,在法律尚未生效之前,政府依現行法通過審查品項並不構成違法。

更令人遺憾的是,有部分團體不僅將合法行政程序描繪為「突襲」,甚至以「請鬼拿藥單」來形容政府核可行為,完全無視專家學者在審查過程中所投入的專業判斷。此次審查會由毒理、流行病學、醫藥衛生等領域的專業人士組成,審查標準與程序皆公開透明。通過產品也非一體適用,而是以「有條件通過」的方式進行動態監管,政府仍可要求定期送審、安全報告、標示規範與限制通路等,這其實是對產業更嚴格的管制方式,豈是「放行」可言?

部分團體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加熱菸的保留態度作為批評依據,但WHO的原始立場是建議各國視情況納入監管,並非全面禁止。台灣目前的審查機制與有條件上市方式,正是符合WHO建議的穩健做法,而非違逆國際趨勢。將WHO簡化為「反加熱菸代表」的說法,不僅斷章取義,也有失公允。

最後,對於審查通過時機點與特定廠商國籍的質疑,更是陷入了陰謀論思維。審查作業從2021年便已啟動,期間歷經數度補件與公開討論,並非某人臨時授意、草率決定。十四項通過品項來自資料最完備的廠商,未通過的業者亦有其補件未齊的紀錄。將制度性成果解讀為政治操作,不僅抹煞公務體系努力,也將法制與審查專業政治化,後果堪慮。

無論支持或反對加熱菸,每一項政策討論都應建立在事實、法治與科學之上,而非情緒、指控與道德壓制。台灣的菸害防制政策應持續朝「依法管理、透明審查、減害導向」邁進,而非落入道德綁架的二元對立。若讓理性退場,最終傷害的不是政府或業者,而是公共健康本身。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