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菸審查應依據科學,不該像「路怒症」般情緒化反射
近來道路上「路怒症」頻傳,專家一再提醒駕駛人冷靜、先判斷再行動,否則只是以憤怒回應憤怒,最後衝撞的往往是無辜者的安全與社會秩序。同樣的教訓,正好映照在我國對加熱菸的審查政策上。
加熱菸已於 2023 年 3 月納入《菸害防制法》「指定菸品」,依法完成健康風險評估即可上市。但主管機關的審查拖延超過兩年,沒有任何產品獲准上市,市場被迫陷入「合法產品空白、非法水貨橫行」的失控狀態。每當外界質疑,反對聲浪便以「菸品一律有害」的情緒式標籤回擊,完全無視科學證據——這種做法,就像在路口不分青紅皂白地猛踩油門,只會撞得更重。
4 月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發表首篇本土加熱菸氣霧研究,證實以「加熱」取代「燃燒」釋放尼古丁與氣霧,可大幅減少甲醛、乙醛及菸草特有亞硝胺等有害化學物質含量。該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Regulatory Toxicology & Pharmacology》,是台灣學界對減害科學的重大貢獻。另韓國漢陽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的台韓研究團隊,近期亦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發表了一項加熱菸研究,研究明確指出加熱菸採用的「加熱而非燃燒」技術,能顯著減少多種有害熱裂解產物的生成,其對人體的潛在危害明顯低於傳統紙菸。
如果主管機關真以健康為念,理應立即將這二項本土科學研究納入加熱菸審查進行評估,而非現況的「再審查、再等等」,毫無時程表可循。科學審查被意識形態綁架,加熱菸黑市趁勢壯大,誰才是公共健康的真正威脅?
最新民調顯示,高達 76.8% 受訪者支持政府讓加熱菸依法上市並開徵稅捐,作為補充健保與長照財源的最快方案。也就是說,社會大多數並非盲目擁護或反對,而是要一個「有科學、能監管、課得到稅」的制度。兩年未開徵的健康福利捐與菸稅,保守估計已流失近百億元,健保與癌症防治基金被迫靠調漲菸捐菸稅補財務漏洞;缺乏合法銷售通路,消費者被迫改買來源不明的水貨,品質、成分、青少年管制統統失控;對守法業者而言,政府等同變相鼓勵「做黑不做白」,扭曲加熱菸市場競爭。
「路怒症」的最佳解方是冷靜判斷、遵守規則;加熱菸審查亦然——以本土與國際科學數據為依據,設立清楚標準,該准就准,該駁就駁,並同步開徵加熱菸稅捐與加強青少年管制。若繼續讓情緒決策主宰加熱菸審查,只會讓黑市蓬勃發展並讓稅收缺口愈裂愈大,最終犧牲的是全民健康與公共財政。主管機關若真重視健康,就應立即公布加熱菸審查進度表與科學評估框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