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茶原鄉 深坑茶園的生態教育與文化體驗
深坑曾經是茶葉集散中心,透過茶山古道和景美溪河運,把茶葉運到大稻埕行銷國際。「茶原鄉」留下豐富的人文地貌,讓深坑擁有唯一見證台灣早期茶業開發史的農村地景,包含古厝 古道 河運渡口及茶園等。爲了讓更多人了解茶園的生態價值與地方文化,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在深坑炮子崙及阿柔洋,特別規劃了一場茶園體驗與生態教育活動。

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邱慧珠説: 我們希望可以讓大家來認識老街以外的深坑,那我們找到這個以茶原鄉為出發點的一個特色,那我們帶領大家來認識深坑的茶園,所以今天的簪纓茶韻農藝復振的活動,我們特別安排了這個茶園的生態體驗,讓大家從茶家生活,奉茶人情味到製茶工藝一一體驗,來了解我們深坑的茶香之美。


首先拜訪在地茶農傳承五代的蔡家古厝體驗茶家生活,及深入了解傳統的土埆厝建築。
師範大學社教系助理教授蕭文杰説: 這樣子的土角,它的使用年限其實非常的長,它不會輸給鋼筋混凝土,它就地取材,它到最後還是可以回歸自然,住這個房子裏面它的那個通透性,它這個可以調節這個我們講這個裏面的温濕度,它其實對人體來講它其實是比較健康的,所以我們從健康的角度,從環保的角度來看,你會發現到它有它在當代的一個價值這樣。

深坑農會茶葉產銷班班長蔡金來說: 文化的保留實際上它就好像我們做一甕酒,放久會愈陳愈香,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都想到近利,因爲我們很感恩我們祖先留這間祖厝給我們,所以我們就很強烈要給它修護維護。
相褒歌是早期於茶園採茶時的即興對唱歌謠,是北部種茶地區所發展出的獨特文化。

資深文史工作者林旺説: 其實打嘴鼓它也是跟褒歌一樣,早先是用講的,後來褒歌它是用唱的,然後這兩者都是台灣最早的一種文學,這種文學呢它算是雖然大家不去讀書,但是他們也醖釀出很多很多的那個褒歌。我曾經這樣整個大台北地區,包括宜蘭桃園整個山區全部都去採訪,大概有幾千幾千首的那個歌謠了,這些歌謠這樣留存下來,我們從這歌謠的裏面去觀察到他們在工作的情境,還有他們遭遇的那個自然環境,完全跟現在完全不一樣。
在享用豐盛的農村風味午餐後,接著驅車前往深坑農產品推廣中心 ,1792茶園與高文堂製茶廠,除了深入了解在地茶產業的發展,也實際體驗製茶過程。

身為深坑區農會總幹事的黃土水感嘆茶園凋零,2020年毅然投入茶園栽種,也帶動其他農友的加入。

深坑農會總幹事黃土水説: 真的主要因為你在農會就是要推廣地方的產業嘛,你看到一個產業已經式微了,那當然身為一個帶領農友的角色,你當然有責任必須把這個產業再讓它再讓它振興起來,活動的尾聲在青山香草有機生態農園,做最後的分享與交流,為這趟豐富的文化之旅劃下圓滿的句點。
魚樂天地鄉鎭應援團執行長何立德說: 未來有沒有機會是離開都市的,變成深坑生活、茶鄉生活、坪林生活,Anyway鋤草也是一種生活,當然不會講鋤草啊,我來講我要茶農的一天,或許用這樣的方式來幫今天的旅程,我們許了下一個期望。

其實在深坑的茶,他要賣的其實是深坑的生活,因為有茶的環境就代表有好環境,所以或許用茶來帶出新的生活方式,其實我覺得是深坑未來所謂的非典型觀光的很好的訴求。你就是來上一堂料理的課,來上一堂採茶的課,來上一個品茶的課,甚至是一個簡單的下午茶,我想這都是深坑未來可以經營的方式。
大於創意有限公司 陳志銘說: 所以如果深坑出一本寫真集,它不是豆腐拍的美美的,是一張一張有風霜有亮亮眼睛,有一雙手在擦在揉,我們的想像是在這個...
公民記者 小柚子/葉淑蓮 新北深坑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