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考卷成了思想的出口:談教師命題用詞的影響力」
教育,是國家社會發展的根基,而教師則是學生思想啟蒙的重要引路人。在學校教育現場中,考卷不僅是評量學生學習成果的工具,更是知識傳遞與價值引導的媒介。然而,若教師在命題時用詞不當,極可能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思想影響,甚至引發社會爭議。金城國中近年的命題事件,正是一個發人深省的警示。
學生處於認知與價值觀發展的關鍵階段,其對於世界的理解往往來自於學校知識的輸入。教師若在考題中使用不當語言,會產生以下三方面的負面影響:
-
思想偏向化
學生可能因考題暗示,逐漸形成對某些政治、宗教或文化立場的單一認知,喪失獨立思考與多元包容的能力。 -
道德判斷錯位
假使考題強調仇恨、對立或貶抑某些群體,學生將無形中接受這些偏見作為合理價值,影響人際互動與社會觀。 -
教育信任危機
家長與社會對教師專業信任度下降,導致教育現場緊張,甚至出現師生與家校之間的對立。
教師命題應遵循的原則
為維護學生思想的健全發展,教師在命題時應遵守以下原則:
-
中立與客觀
題目設計須避免夾帶政治、宗教、性別或文化偏見,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平衡觀點。 -
尊重多元價值
在選材與敘述中體現尊重各種人生觀與文化背景,引導學生欣賞差異、理解包容。 -
重視語言敏感性
留意用語是否具有冒犯性、歧視性,尤其對性別、族群、身心障礙等議題須特別審慎。
教師的語言,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面鏡子。每一份考題,既是學術評量,更是價值輸出的管道。金城國中事件雖引起社會譁然,但也提供了教育現場深刻的反思機會。唯有教師秉持教育良知與專業自律,方能確保學校成為啟迪智慧、涵養品格的真正殿堂。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