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面對丹娜絲颱風來襲,國軍展現災防即戰力,應強化常態化軍民聯防機制

2025/07/08 19:10
2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颱風丹娜絲於7月上旬來襲,暴風圈自南部登陸,帶來強風豪雨,對全台尤其南高屏地區造成重大威脅。在風災尚未完全過境之際,國防部即啟動災害應變機制,部長顧立雄親自主持災防管制會議,指示第一作戰區為重點應援區域,並要求各級單位密切與地方政府協調,隨時掌握災情、投入支援,顯示出軍方高度警覺與責任感。

這次應變中,陸軍各作戰區同步提升為一級開設,提前完成災防機具檢修、人員待命及防汛裝備整備,在天候惡化前即完成部署,已可見國軍不僅止於戰備防衛,更已具備高度「國土安全守護者」的角色。

從漢光演習與災防應變同步並行來看,這也代表現代國軍任務性質已從「單一軍事防衛」擴展至「多元應變責任」:無論是地震、颱風、水患或重大事故,國軍均需具備即時反應與協助地方救援的能力。這是一種新的「全民國防+韌性社會」並行的國安戰略思維。

不過,本次丹娜絲颱風也提醒我們,國軍雖投入災防支援迅速有效,然整體「軍民聯防體系」仍有提升空間。例如:地方政府對軍方調派機具、編組路線、協調物資的熟悉度參差不齊;部分偏鄉地區尚未建立完善的「軍地聯絡人制度」,災情上傳或需求申報不夠即時。

因此,筆者建議:

一、建立常態化「作戰區-縣市政府聯防對口制度」
明確指定協調窗口與通訊渠道,災前平時即建立互信機制與資訊共享流程,提升地方指揮官對國軍能量之認識與運用效率。

二、擴大軍民聯合防災演練範圍與頻率
將漢光、萬安、全民防衛動員等演習納入地方政府、民間救災團體與社區志工協同演練項目,使防災變成全社會的實戰操演,而非只是表面流程。

三、加強軍中防災教育與技術裝備現代化
包含無人機搜索、移動式電源車、戰術通信裝備在災區應用,使國軍科技與資通能力在災時更具靈活性。

四、制度化災防表揚與激勵制度
對於投入救災表現傑出之基層單位與個人,應建立獎章制度或災防加給方案,以鼓勵官兵「守土亦守民」的榮譽使命。

颱風丹娜絲的來襲,是對國家防災系統一次實戰測驗。國軍的快速動員與高度配合,贏得社會各界肯定。但這也應成為強化災時國軍與地方政府合作機制的契機。我們要的不是「一次成功救援」的新聞,而是「每次天災都不手忙腳亂」的制度保障。

未來,當極端氣候成為常態,國軍的角色不只是作戰單位,更是全民安全體系的一環。唯有軍民共構、超前部署、科技輔助與制度整備,才能讓國軍真正成為人民信賴的堅實後盾。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