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力到書香:萬大發電廠與喚換書屋的雙重轉動
公民記者陳婉真 南投仁愛採訪報導
一座位在南投仁愛鄉深山處的發電基地,不只生產電力,也藏著山林、人文與教育的故事,它就是萬大發電廠。
在萬大橋旁有一個特殊的景點「三號機動輪展示區」。巨大的動輪,曾是萬大電廠三號機的重要核心,將溪水轉化為電能,如今功成身退,成為大家了解水力發電歷史的重要見證。
萬大發電廠環教講師柯捷男的說:「這個就是我們的發電機的什麼,動輪我們叫runner。水會被這個刀子分兩半,然後就會分兩邊,然後帶動它推,我們叫『衝擊式葉片』。好,那就會旋轉。如果說被水,因為水的力量很大,你看很大,滴水穿石,所以它就是,我們會把它補焊,但是補焊到後來它金屬強度已經不夠,我們就把它退役了。就變成本來是一個廢棄的,那後來這個廢棄的廢棄物,他們就把它作為一個這樣的展示,有點類似展示文創這樣子,那所以這是一個歲月的痕跡啊!」
近年來,萬大發電廠開放導覽,成為自然與能源教育的場域。從電力原理、生態觀察,到歷史建築導覽,讓民眾能近距離地探索「電」是怎麼來的。
家長曾小姐說:「還蠻好玩的!他們也有玩手捲的發電器,還蠻有趣的!」
萬大發電廠建於日治時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過去的工作人員,就住在木造的日式宿舍裡。如今,宿舍經過保存與活化,成為遊客認識電力歷史的重要場域。
除了廠內的環境,廠區外其實有一座年代感的木造建築,也就是「生態電廠環境教育站」。走進教育站,可以認識萬大發電廠的歷史脈絡、再生能源知識、動植物的生態環境。而萬大發電廠更肩負著復育台灣原生大豆的使命,這種大豆細如芝麻,雖然不具食用價值,卻是珍貴的基因資源。
萬大發電廠環教講師柯捷男說:「當時我們要蓋松林,就是萬松計畫的時候,發現有這個台灣大豆已經瀕臨絕種了。那最早在日本時期,所以那個時候在台大的一個黃增泉教授,就把它取到標本,然後寄到日本去,跟以前日本當時的帝國大學的標本比對,確認是原生種的台灣大豆,那我們就開始保育它。」
在離電廠不遠的親愛國小萬大分校門口,有一間由舊車庫改造成的『喚換書屋』,是山裡的閱讀基地。除了開放大家以書換書外,可以在這裡讀書、品嚐咖啡與點心,而店內所得將用於支持學童戶外教學或畢業旅行。
親愛國小萬大分校主任李文宗說:「喚換書店的這個(名字),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個名字應該會想到什麼?第一個『喚』,召喚你;第二個『換』就是交換的。那希望路過的遊客呢,能夠在這邊,他可以坐下來,如果你沒有帶(書)出來,就看看書,如果你有帶(書)出來,你可以跟我們交換一本書。其實這些書都是外界,他們很熱心寄來給我,所以各位如果手上有這些書的話呢,其實也可以給我們、交給我們,我們就會把它展示出來。」
在深山中的萬大,不只保存百年電力工程的歷史,也透過喚換書屋為孩子打開知識的入口。
參與小朋友說:「水力發電的那個『轉』,『轉』很有趣!真的很有趣!我們去參觀水力發電的很多地方。」
記者問:「你覺得回去要不要珍惜水資源呢?」小朋友說:「要!」
一座電廠、一間書屋,形成一條新的文化連結,轉動著部落的過去與未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