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將紅包送給媽媽 仁友工作隊讓憨兒靠打掃圓夢

2025/11/25 13:38
1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黃藝頲、王子芸/桃園市新屋區報導】「他每次工作都跑第一個,他想要賺錢,他想要包紅包給媽媽。」這是來自一位喜憨兒最單純也最真摯的心願。為了讓憨兒們有機會走出家園、參與社會,仁友愛心家園成立了「仁友工作隊」,透過社區清潔等簡易勞動訓練,憨兒們不僅學會基本的動手能力,也能賺取屬於自己的工作獎勳金,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改變了憨兒們的生活,也打破了外界對他們的偏見,為他們的未來開啟了更多可能。

↑仁友工作隊學員出勤畫面。攝影/王子芸

仁友愛心家園的誕生,源於創辦人胡得鏘先生,為協助紓解心智障礙者家庭長期照顧的辛勞,他相信只要藉由適切的引導與教育,心智障礙者的潛在能力其實可以被啟發的。因此胡得鏘在1998年成立「真善美啟能發展中心」。隨著服務需求的增加,真善美已無法應付日益增加的收容與照顧需求。面對這龐大的挑戰,胡得鏘決定另覓園區,再次創辦「仁友愛心家園」,專門服務中度至極重度的智能障礙者,讓更多憨兒能有一個安心成長、被妥善照顧的地方。

仁友愛心家園自創立以來,已走過23個年頭。原設於桃園大溪,於2021年從大溪遷至新屋區。家園致力於讓院生在穩定、安全的空間中學習與生活。為了讓憨兒不止步於院內學習,仁友於去年正式成立「仁友工作隊」,透過環境清潔等實作訓練,配合專業陪伴與引導,協助具備能力的憨兒逐步走向社會、累積工作經驗。仁友深信,每個孩子都有其潛能,只要給予耐心與適切的支持,他們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角色。雖然目前工作隊尚未對外開放清潔服務,但未來工作隊將以「憨心工作隊」的名義對外亮相。

楊佩窈,現任仁友工作隊的帶隊老師,過去擁有商科背景,在成為母親後選擇暫別職場,專心照顧家庭。直到女兒進入學校後,她開始接觸到一些需要特殊關注的孩子,在當時她選擇伸出援手,通過一對一的輔導,協助這些有需要的孩童。後來,她成為學校的助理老師,在學校協助導師照顧特教生。那段時間的陪伴與互動,在她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顆特殊教育的種子。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楊佩窈開始思考重新回到職場,她發現了家附近的仁友愛心家園這個機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加入了仁友,也就此開啟了她與仁友的緣分。

仁友工作隊 走出家園 走進社會

工作隊分為兩組,共有10名隊員,每組各由5人組成,其中包含一名機動人員。每週四,工作隊會前往鄰近的社福單位,提供清潔服務。這個機會讓隊員們有機會走出熟悉的園區環境,踏出家園、接觸外界,進行實地訓練。每一次的外出任務,對學員而言都是一堂實用的學習課,不僅增進社會互動、累積實務經驗,也讓他們在過程中建立起自信。

↑仁友工作隊學員正在打掃衛生。攝影/王子芸

「學得會烘培技巧的孩子,隨便一個來到仁友都會馬上變成學霸。」仁友愛心家園社資組組長張鑑欣說。由於園內多數學員為中度、重度甚至極重度的憨兒,仁友以清潔工作作為訓練工具,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這樣的安排不僅能確保學員們的安全,也能在過程中即時觀察與調整,保留充分的補救空間。

除了技能訓練,金錢管理也是另一項挑戰。「他們要保管金錢真的蠻困難的,他們就是拿到多少就花掉多少。」楊佩窈坦言。每次外出服務後,學員們都能獲得200元的工作獎勵金,如何協助他們妥善運用,成了工作人員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了幫助學員建立基本的理財概念,工作人員推行了「願望袋」制度。當學員提出心中的願望時,工作人員會向他們說明實現願望所需的金額,並引導他們將獎金逐步存入願望袋中。這樣的做法不僅教會學員儲蓄,也讓他們在過程中學會等待與計畫,成功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小小夢想。

情緒的起伏 成長的足跡

學員們的情緒管理,是工作隊在實務訓練中需要面對的一項挑戰。由於每位學員的性格與習性皆不相同,合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摩擦。有些學員活潑好動,有些則偏好安靜,因此在團隊工作時會因步調不一或溝通誤會而產生衝突。當這類情況發生時,帶隊老師會立即介入,先將雙方適度隔開,讓情緒冷靜下來後,再進行溝通與引導。「他們其實不太會在外面發生衝突,因為他們知道在外面是不一樣的。」楊佩窈解釋到。憨兒因從小便常受到異樣眼光的對待,因此特別懂得察言觀色,也更能分辨在園內與外界的行為界線。冷靜溝通後,在老師的引導下,大多數學員能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反應,願意主動道歉、修復關係。楊佩窈補充說:「他們的情緒其實來的快,去的也快。」這種情緒波動的過程,也成為他們成長的過程之一。

↑學員們在園內自由活動。攝影/王子芸

小星(化名),是仁友工作隊中的一名隊員,也是大家眼中的貼心男孩。每當有人需要幫忙,他總是第一個主動伸出援手,在工作中也特別積極主動,只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賺取工作獎勵金,完成「包紅包給媽媽」這個單純卻溫暖的願望。楊佩窈也提到,隊員們的性格各有不同。針對不同特質的孩子,工作人員會設計不同的引導方式,協助他們逐步投入工作,找到自己的節奏與參與感。

用陪伴走過風雨  用堅持走出未來

在仁友服務4年的志工楊佩窈,提到了一段最令她印象深刻的記憶。小圓(化名)的故事,小圓是一位曾經流浪街頭許久的學員。在15歲那年不慎走失,當時的他無法說出自己的姓名,也記不得母親的姓名,身上沒有任何能證明身分的文件,就這樣成了桃園市街頭的無名遊民。多年來,他在城市的邊緣生存,身分成謎,與家人失去了聯繫。直到來到仁友愛心家園,在家園的協助下重新申辦身分證。在辦理過程中按下指紋蓋印的那一刻,通過指紋小圓成功找到了母親,「很神奇喔,他看到他的媽媽後,他就記起他的名字,還有他媽媽的名字了。」楊佩窈說。從15歲走失,到重拾記憶、回到親人懷抱,小圓走了25年。

↑學員們正在享用點心。攝影/王子芸

愛 讓距離不再遙遠

「其實我覺得台灣的社會大眾真的很有愛心。」張鑑欣堅定地說到。在特殊教育領域耕耘14年的他觀察到,政府補助雖足以讓機構內的學員們溫飽,但真正填補情感與支持缺口的,是來自社會各界的善意與關懷。

他分享了一段讓他至今難以忘懷的經歷。仁友愛心家園尚未從大溪搬遷至新屋區時,就已有鄰近小販主動捐贈食材。最讓他感動的是家園搬遷後,那些商販仍不畏風雨,堅持從大溪送物資到新屋區,只為確保學員們不會挨餓。「他的行動已經超越物品本身帶來的價值。」張鑑欣說。他強調,每個人付出愛心的方式都不同,重要的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做公益從來不該成為一種壓力。對於憨兒們來說,外界的關心遠不止於物資的援助。每當有民眾前來探訪,孩子們總是特別開心,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被記得、被在乎的。那不僅只是一場拜訪,更是一種情感上的肯定與連結。或許對探訪者而言,只是短短幾分鐘的停留,但卻足以在憨兒們心中,留下深刻且溫暖的印記。

↑仁友愛心家園環境照。攝影/王子芸

「雖然辛苦,但看到他們的笑容,可愛的反應,便讓人感到欣慰。」現任仁友愛心家園董事長谢秀琴說。謝秀琴與丈夫胡得鏘一同走入身心障礙服務領域,從創立真善美啟能發展中心開始,到後來成立仁友愛心家園,陪伴無數憨兒一路成長。她坦言,過程中曾歷經不少挑戰與困難,但每當看見孩子們真摯的笑容,內心便湧上一股深深的欣慰與力量。

採訪側記

仁友愛心家園是我在生命力的最後一站,很開心也很榮幸可以採訪到仁友,在採訪的過程中認識到了許多非常可愛的朋友,收到了一幅美麗的畫,還和阿平伯約好下一次一起切磋園藝。希望他們平安喜樂,幸福健康,也期待我們下一次的見面。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