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是無限——從館長喊斬首總統說起
近日,網紅「館長」陳之漢在直播中喊出「斬首總統」,瞬間引爆社會討論。作為社會觀察者,我不禁要問:言論自由的界線究竟在哪裡?在數位時代,影響力越大,責任也越重。
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基石,但它並非護身符,不能用來掩蓋對他人生命與安全的威脅。陳之漢的言論不只是個人情緒的宣洩,而是在公開平台散播對國家元首的威脅,對社會心理與公共秩序都有真實影響。這不是「愛國激情」,而是潛在的社會危險。
從政府的回應來看,賴清德總統呼籲「愛心、團結非仇恨與暴力」,卓榮泰行政院長強調「法律應提出應有制裁」,兩者都點出關鍵:自由與安全必須平衡。法律不是箝制,而是維護每個公民,甚至每位領導人的生命安全。言論若跨越這條界線,無論你有多少粉絲,法律都不能缺席。
此外,這起事件也提醒公眾人物與網紅,影響力越大,責任越大。數位平台讓聲音瞬間擴散,粉絲模仿或激動行動的可能性不容忽視。言論自由伴隨責任,若缺乏自制與社會責任感,再強大的自由也可能傷害自己與他人。
最後,作為社會,我們更需要的是理性討論與批判思考,而非情緒化的仇恨或暴力。公眾人物可以發表意見,但不該拿威脅他人生命作為表達手段。民主社會的價值不在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在於「在尊重生命與法律下自由表達」。這是每個公民、每個網紅、每個社會成員都必須銘記的界線。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