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鏟子超人」與台灣的公民力量:災後重建的溫暖力量

2025/09/29 01:00
7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在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後,來自全台各地的志工自發湧入災區,被媒體親切稱為「鏟子超人」。這些志工不畏泥水、土石和惡劣環境,投入清理與重建工作,為災區帶來急需的人力,也彰顯出台灣社會的高度公民意識與互助精神。 行政院長卓榮泰在視察現場時特別強調,志工不僅要精確導引、分配任務,更需細部分工,照顧其安全與基本需求,包括交通、餐食、住宿與物資供應。這樣的規劃,讓志工能安心執行任務,也讓國際看見台灣社會的人際連結與集體責任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與花蓮縣政府建立志工分配站、媒合專線,整合志工與部落需求,提供工具、雨鞋、便當與沐浴設施,讓志工人力被最大化運用,也保障其安全與尊嚴。 這場災後救援行動給社會帶來三個重要啟示: 第一,公民自發性力量是災害韌性的關鍵。 自發湧入的志工不僅補足政府人力,也象徵社會凝聚力與互助精神,是災害應對的重要資產。 第二,志工管理與服務需科學化、制度化。 透過物資中心、分配站、QR code登記、軍卡運送與媒合專線等措施,能將人力快速導入最需要的地方,同時保障安全與效率。 第三,災後重建是人心連結的過程。 物資、工具和住宿固然重要,但對志工的關心、照顧與尊重,才是讓每一份付出持續延伸的動力,也是彰顯台灣人情溫度的最佳實例。 「鏟子超人」不只是救災人力,更是社會互助精神的象徵。台灣在極端氣候與自然災害頻仍的背景下,需要的不僅是堤防、警報與工程,更是這種全民參與、心手相連的公民韌性。唯有結合政府組織、民間力量與社區自治,才能在災害面前迅速應變、有效救援,也讓社會的連結成為最持久的防護。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