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種樹找不著地?台灣好植地帶你線上探地

2025/09/29 21:00
9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5
檢舉

【記者陳曼寧、黃詩媛/新北市報導】「不是沒有人想種樹,是不知道去哪裡種。」都市裡綠地稀缺,想種樹卻找不到地方,成了許多市民與企業共同的苦惱。即使擁有資源與意願,卻因為資訊斷裂、土地資料不透明,常讓綠化計畫止步於第一步。臺灣好植地發起人劉哲瑋這樣說。為了解決這個「想做卻無從下手」的困境,他與一群跨領域志工合作,創建了一個整合政府開放資料、衛星圖資與地籍資訊的開放平台,讓城市裡真正可用來植樹的土地浮現出來。

透過資料盤點與視覺化操作介面,臺灣好植地找出全台超過2700個潛力地點,例如新北淡水255地號已完成濱海植栽營造,桃園也有多筆用地由企業如台積電進場種樹。這些地供政府、企業與民間團體使用、認養或規劃綠化行動。這是一次結合數據與協作的實驗,透過重組土地資訊,為城市綠地與公共參與開啟新路徑。

↑台灣好植地與民間團體與共同分析並培育淡水區淡海段255地號綠地。攝影/黃詩媛

「我一開始是學土木的,後來從事都市設計與空間規劃工作,深知土地資訊對於空間決策的重要性。」劉哲瑋回憶,劉哲瑋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後來投入景觀設計與都市空間規劃工作,因為參與一項景觀設計與都市設計空間規劃,此行業中常需要使用地圖與圖資,卻在2014年左右發現,即使台灣圖資數位化程度高,但開放程度卻相對不足,許多公有土地資訊一般民眾無從得知。「身為市民,我們應該有知情權,知道哪些土地是公共的、可以被使用的。」劉哲瑋說。

這樣的意識,讓劉哲瑋投身開放資料與社會創新運動。他參與了g0v零時政府計畫中的公有地大行動、資料申請小幫手等專案,希望藉由科技與資料分析的力量,讓公共資訊被看見,也成為改變政策、推動行動的工具。當台灣開始重視淨零排放與都市綠化議題時,劉哲瑋發現:「大家都想種樹,卻沒有人知道哪裡可以種。」這個落差,正是臺灣好植地試圖彌補的斷層。

他找來資料工程師、空間規劃師與環境行動者組隊合作,分析全台衛星影像、光合作用分布、土地使用分類與地籍資料,建立一個資料來源多元、操作簡便的地圖平台。「我們不只要知道哪裡缺樹,還要知道那塊地能不能種、屬於誰、怎麼媒合。」劉哲瑋說。臺灣好植地就此誕生,成為資料與行動之間的橋樑,也為城市綠地治理提供一種新的參與可能。

打造一張能種樹的地圖:臺灣好植地的運作模式

「我們想要關心都市綠化,生活中的綠化,那我們先找出哪邊沒有綠化。」劉哲瑋表示,臺灣好植地的第一步是「算樹」,透過衛星影像判讀光合作用分布,找出缺乏植栽的地區。「從太空中的衛星影像來判斷,光合作用比較旺盛的地方,能推論出是茂密的樹群。」這個步驟讓團隊能快速掌握哪些地區尚未綠化,進而推估可植栽的森林與草地的分布。

第二步是「找地」,將衛星資訊與土地使用資料交叉比對,找出空地中哪些土地使用類型適合植被。「例如說松山機場也有一些草地,可是它不適合種樹。」他解釋:「我們就會去看土地使用資料,判斷哪一些土地種類是比較適合做植栽、甚至森林、公園。」劉哲瑋也指出,如果土地是公園預定地、綠地或保護區,且目前尚無喬木覆蓋,便會被視為具備綠化潛力的優先對象。

第三步「種樹」,進一步確認土地的管理單位。劉哲瑋表示:「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它的土地單位是誰,我們可以問問看為什麼,是有什麼原因造成,現況是一個應該綠化的地,但沒有做綠化的行動,是行政上有什麼問題嗎?」

完成資料分析後,團隊會將結果整理成視覺化的地圖介面,供民眾探索與查詢。「我們建置一個可以讓大家探索的地圖,在圖台上做探索,也可以放到你關心的家鄉。」劉哲瑋表示。地圖中也納入放流水資源、原生植物分布等多層資訊,逐步形成一套可實作的植樹媒合工具。

不只是種樹:企業怎麼做CSR也能做出生態影響力

「他們不只是找地方種樹,他們看到的是那個地區需要什麼樣的綠化行動。」劉哲瑋表示,許多企業現在不只看重碳吸收,也關心地景營造、生物棲地、甚至氣候調適的可能。他指出,有時候這些進展,比部分管理單位的思維還要前進一點。

為了協助企業找到適合的地點與方案,臺灣好植地主動拜訪多個社會責任部門

,例如台積電、國泰等大型企業。「他們除了種在自己的廠區、屋頂、庭院之外,也會問我們還有沒有地方可以做植樹。」而不同企業也有不同需求,有些企業偏好原生種植樹方式,有些重視綠化結合生態復育的潛力。其中,台積電選擇在桃園參與濱海區位的綠化行動,並要求全程使用北部地區的台灣原生種樹苗。雖然未公開樹種清單,但劉哲瑋指出,該企業重視生態適地性與長期養護,僅採用符合在地生態條件的原生植物,並安排專業園藝廠商與水車團隊進行現地管理與養護,由市府保活一年,確保樹木存活與後續生態效果。國泰則關注與社區綠地營造相關的專案,希望透過綠化改善都市熱島效應,並與地方公部門展開初步接觸,討論可能的合作方式。

在淡水的淡海255地號,台灣好植地媒合新北市政府、在地NGO與扶輪社合作,將這塊填海造陸後的公有地,打造為濱海植栽區。劉哲瑋說:「我們看到那塊地有潛力,剛好旁邊是污水廠,可以用放流水作灌溉。」放流水是經過處理、可直接排入自然環境的水源,相較於使用自來水更節能,也更具永續性,因此平台特別將「鄰近污水處理廠」作為用地評估的重要條件之一。

團隊邀請生態顧問與地方團體共同規劃,選定十多種適合海邊風鹽環境的原生植物,包括海埔姜、黃槿、林投等物種,打造可支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教育的濱海綠地。水源則透過太陽能抽水設備引導放流水灌溉,減少維護負擔。劉哲瑋表示,這樣的合作模式提供了綠化技術、生態需求與企業資源之間的媒合示範,也顯示資料平台如何協助地方團體實際落地執行。

劉哲瑋說,團隊也參考國外經驗,如法國農業地區用樹木作為地界、防風的例子,思考如何讓植栽不只是點綴,而是融入地方生活。「我們會把這些觀點整合進媒合策略,協助企業找到跟他們想像契合的地點。」

從資訊不對等到制度卡關:推動綠化遇上的挑戰

「我們單純問公部門:請問哪邊可以做植生綠化的土地?我想公務人員也很難馬上回答。」劉哲瑋指出,行政單位往往無法即時提供完整清單,也難以應對大量媒合需求。劉哲瑋表示:「所以我們要自己去發展這個分析方法,還要涵蓋全國,因為不可能用人工方式去做限定的踏查。」

他也表示,即便資料找出來,要落實也困難重重,「各地方政府如果要做細膩一點的時候,就需要再把一些資料整備出來。像埤塘可能在水文單位,河流在水利單位,海岸則有海岸管理單位,這些都很分散。」

另一方面,面對實地條件的挑戰,民間團體也需要調整策略。淡水休閒農業協會的其中一位執行者梁建新指出:「淡海255植地因為在海邊的關係,風、鹽分氣候都會影響,我們選用台灣原生植物,比較能夠適應當地的氣候。」當地所選用的原生種包括海埔姜、黃槿與林投等,皆為具耐風耐鹽特性的濱海植物,適合在填海造陸地形中生長與維持。

「我們在資料處理的課題上,地找出來之後,怎麼樣誘發社會團體跟公部門一起來促成這件事情,這是另一個關鍵。」劉哲瑋強調,僅靠圖資遠遠不夠,跨單位的協作與行動經驗,才是真正推動綠化的根本。

綠地以外的願景:從資料平台走向參與式城市治理

「資料只是起點,我們希望推動的是行動與制度的轉變。」劉哲瑋說,臺灣好植地未來希望不只是媒合土地,也能協助政府建立制度化的綠化流程。他以桃園為例,政府參考平台分析方法後,提供更精細的圖資,盤點出約300筆潛力用地,並主動聯繫每一塊地的管理單位,確認其是否有綠化意願。最終,從中篩出數十筆具認養可能性的地點,建立專屬地圖開放媒合,讓企業與團體能在線上快速查詢位置、用途與面積,進一步發起綠化合作。

除了桃園外,高雄市的森林城市協會也參考平台資料,針對綠地稀少的行政區,號召志工拍攝現地照片補強圖資,協助判斷是否適合植樹。透過在地社群的參與,原本無法從衛星影像判讀的實際使用狀況,也得以逐步釐清與補充,進一步提升媒合的準確性與信任度。

採訪側記

在採訪前,台灣好植地共同發起人劉哲瑋先生先帶領我們時地探索他們的成功專案計畫:淡水區淡海段255地號綠地,讓我們能更了解這塊綠地是如何打造的,在起因、過程與後續發展上,無一缺漏,詳細的介紹給我們,這也使我們立刻修改了我們希望訪問的採訪問題內容,透過採訪前探查,也讓我們不是指從網路上查詢資料,更是親身體會了台灣綠地生態復育的現實樣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