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藍色國土 從珊瑚復育看台灣的海洋行動力
海洋危機加劇 珊瑚面臨生存威脅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超過1500公里的海岸線,以及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但在充滿生機的海底世界中,垃圾汙染、全球暖化卻一步步危害珊瑚和海洋生物的棲息空間。
山海天使保育協會副秘書長 陳映伶
牠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生物
因為牠會有對溫度的敏感度
會讓大家知道整個全世界海水的變化
對海洋造成的影響
以及氣候變遷的表徵
復育環境嚴峻 科研團隊打造理想條件
珊瑚復育的環境條件相當嚴苛,理想水溫需維持在攝氏22至28度間。而水質的穩定性以及光照,也影響珊瑚存活率。為了重現海洋環境,許多單位也開始嘗試在陸地上進行珊瑚復育。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海洋研究員 林晏僖
其實這邊本來是海科館的一個倉庫
我們其實是從2020年開始接觸這個議題
把它改造成珊瑚的保種中心
有點像珊瑚的諾亞方舟。
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有希望每年可以復育
三年可以復育10000株
在我們執行過後
我們發現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從人開始改變 減塑行動守護海洋
復育的路並不容易,除了技術與環境的挑戰,更深層的問題,其實來自人類自身。海洋廢棄物與塑膠污染,正在不斷加劇珊瑚白化與生態惡化。要真正守護珊瑚,得從日常生活開始改變。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環所副教授 許瑞峯
我們首先要能夠改變
是要能夠把人跟海洋鏈結起來
你好好去看說
你到底製造了多少一次性的這些塑膠
那這些塑膠它是不會消失的
它在環境中平均的壽命
大概是200年到300年
科技助力復育 3D列印打造珊瑚新家園
在各地研究與志工的投入下,珊瑚復育技術也不斷創新。新北市漁業處與國立海洋大學識名信也團隊進行官學合作,利用人工牡蠣殼與3D列印技術製作珊瑚附著基座,並以人工魚礁形式投放海中,讓珊瑚在安全環境中繁衍,也為魚群提供棲息庇護所。
新北市漁業處漁業技術課課長 張中福
108年迄今已種植超過3,000株珊瑚
一部分種植
在新北市海洋資源復育園區潮間帶海底池
另一部分移植到卯澳灣周邊海域
總計有2,529株珊瑚在卯澳灣周邊海域存活
因此種植的珊瑚約84.3%存活
跨界合作共守海洋 復育願景持續延伸
珊瑚復育成果展現了人類重建海洋的努力,但要恢復生態平衡,仍需政府推動保育政策、企業與民眾共同減少污染,讓海洋有喘息與重生的空間。當科技、政策與社會力量攜手合作,珊瑚復育的願景才能真正延伸到每片海洋。
華岡新聞 洪羿晨 黃筠珊 林詠真 吳豫菲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