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大學生陪長輩運動玩遊戲 共創跨世代活力
【記者翁旻愉/新北市淡水區報導】「其實反而是我們從長者身上獲得的體悟更多!」這是出自參與一門淡江大學結合USR「為樂齡而行:跨代原力、青銀共創」計畫中的高齡者服務實習課程通識課程的鄭乃文、徐紫玲同學,在一學期的課程結束後的感言。課程計畫透過大學青年帶領淡水樂齡族群的長者.做活絡頭腦及體能的遊戲,以及培養長者的運動習慣,預防許多好發於老年的疾病。
目前在淡江大學任教的吳詩薇老師,是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博士,在學時期就開始深耕青銀共創運動領域超過十年,具備高齡學與動作行為學領域的專業。
吳詩薇來到淡江大學任教後,始終希望可以在學校裡開設相關課程,剛好淡大獲得教育部USR計畫「為樂齡而行:跨代原力、青銀共創」的補助,她則擔任協同主持人,透過計畫進而規劃出「高齡健康服務人才培力學分學程」,其中「高齡者服務實習」是此計畫中的核心課程,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現階段高齡者活動領域的現況,以及在未來求職時擁有多一項高齡指導的技能。在每週一堂共計兩小時的時間,吳詩薇老師指導學生在課程中擔任「帶領者」的角色,一同陪伴淡水地區高齡長輩嘗試多樣可以提升體適能的運動遊戲。此USR計畫上學期開設的課程名稱為「樂齡全能樂活運動班」,成員組成為十二名學生與十三名長者,以確保教學品質及活動安全。,上課地點則是位於淡江大學紹謨體育館內的教室。
遊戲大揭幕:腦力、肌力訓練通通有
因吳詩薇老師不想此課程有過多的設限,只要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都可以報名參加。考量到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致,所有遊戲的設計初衷都是以安全為最首要的原則。吳詩薇也提到,帶領學生與長者互動時需要密切關注各組情況,隨時調整最合適的遊戲方式,考量到教室大小與人員管理,謹守小班制原則。
在眾遊戲中屢獲好評的「菜園果園動物園」,是一款具備節奏感又考驗瞬間思考能力的遊戲,玩法為多位學生與長者圍成一個圈,假設主題為菜園裡出現的東西,長者與學生要依次講出符合主題的答案,例如:鏟子、高麗菜、泥土等等,整體速度會隨著遊戲推進而加速,節奏失調或是無法在節奏內講出答案的人為輸家。選修此課程的鄭乃文同學表示,一開始認為長者記憶力都會比較不好所以掉以輕心,遊戲越靠近尾聲速度越快,自己與同學經常沒辦法在時間內講出答案,沒想到激起長者勝負欲之後許多局都是由長者獲勝。
修正式戰繩訓練則是依據長輩身體機能所設計改編的一項體能運動,不僅可以增強上肢肌耐力與爆發力,還能訓練核心的穩定性與下肢力量,是一款將力量集中發揮於手部的有氧運動。甩動戰繩需兩人配合得當,才能甩出完美的波形,在相互協調的過程中更是培養了學生與長者,抑或是長者與長者之間的默契。學生會視長者身體素質調整節奏,若是配合到機能較好的長者,甩動繩子的速度與力道便會加大;反之,遇到長者手受傷或力氣較小的情況時,學生也會帶領長者使用半邊身體做運動。
吳詩薇表示,基本上每項運動遊戲都會根據身體情況彈性調整訓練內容,除了考驗學生的觀察及判斷能力,目的也是讓所有長者在課堂中都能有所收穫。她表示,大家在參與修正式戰繩訓練的過成中,臉上總是掛著大大的笑容,時不時還會傳出大笑聲,甚至結束後仍意猶未盡地與老師討論訓練強度是否可以再加強。看見長者與學生透過此活動產生對運動的興趣,是除了體能提升外讓她感到最欣慰的事。
在肌肉訓練的活動結束後,吳詩薇會引導大家進行收操與伸展,這樣的做法可以避免運動後的肌肉酸痛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柔韌性。經歷了腦力與肌力的訓練,大家透過收操舒緩疲憊,將身體恢復至平靜且放鬆的狀態,為當天的課程做一個完整的收尾。
長者的改變:不只腦力激盪、健檢紅字也掰掰
參與課程的長者李淑芬在退休前是英文老師,每天行程安排緊湊,退休後一夕之間生活失去重心,再多的家事都無法填補空洞的心情。她本身患有糖尿病,醫生叮囑她要飲食控制搭配運動病情才能穩定,可是她並不喜歡運動也自嘲自己沒有運動細胞。直到參與了此課程,才逐漸地對運動產生興趣。現在,與課堂中的學生互動是她積極參與課程的一大動力,不僅如此,有在定期運動也使得血糖控制越來越好,生活因為每週一次的課程而充滿期待。
對於課程開設以來熱烈的報名盛況,她笑說:「根本是在搶演唱會門票!我都會記得在整點時刷新,以免搶不到名額。」由此可見透過長者們之間的口耳相傳及互相推薦,課程的熱門程度遠超想像,李淑芬也說到:「我最期待的就是開學每週一次的上課,因為這堂課屬於通識課,只要學生放假他我們就沒辦法上課。」
吳詩薇表示,長者在遊戲的過程中可以活動到筋骨,跟不同的人接觸也有助於刺激思考防止腦袋僵化。許多參加課程的長者在家中是家庭主婦,所以課程時間特別安排在煮晚餐時間前,這樣的設計讓更多身為家庭主婦的長者,有機會進入淡江大學與學生們一同運動。根據長者回饋,課程的設立無疑是為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帶來嶄新的體驗,同時默默地改變他們對運動的看法,往更健康的生活往邁了一大步。
學生真心話:與長輩變熟的秘訣
徐紫玲同學提到選這門課的動機,是出於對與長輩相處的好奇心態加入,長者從一開始就打破了許多她對於「高齡」的刻板印象,最令她驚訝的是報名前來的長者們活力滿滿,不僅笑容滿面,還會主動與學生們拉近距離,反倒是身為活動帶領者的大學生看起來死氣沈沈,不禁讓她佩服長者對待生活的正向態度。
要與陌生長者變得熟識,最困難是在初次見面的時候,興趣喜好沒有交集、生活背景落差太大、缺乏與其他年齡層互動經驗,以及遇上長輩只會使用台語,而學生本人只會使用國語溝通等因素,都可能成為青銀交流之間的障礙。徐紫玲推薦給想要與陌生長輩變熟的大家嘗試破冰遊戲,一款名為「叫名傳球」的遊戲,兼具益智與樂趣,藉由輪流拋接球來刺激大腦應變能力以及手眼協調。玩法為所有長者與學生圍成一大圈,讓彼此可以清楚看到所有人的臉,並以彈力繩綑綁球,丟球者須在球落地時講出該位子上的長者或學生的名字。因不知道球會往何處彈去,在遊戲過程中大家都保持高度專注,透過簡單的遊戲規則與答案活躍大家的思考,作為破冰遊戲,更帶有活絡氣氛的附加功能,且幾輪遊戲後對於彼此如何稱呼已大致記得。
為方便記憶,同學與長者們會互相取綽號,通常與本名或英文名有關,例如李淑芬的英文名為Helen,諧音台語的「黑輪」,因此大家總稱她為黑輪姐,徐紫玲取名字中第三個字為綽號「阿玲」,而鄭乃文則取其姓為綽號「大鄭」。專屬這堂課的綽號很快地拉近了學生與長者的距離,如此獨特的溝通方式是開啟心門的通關密語。徐紫玲說遊戲確實是開啟一段人際關係中很好的潤滑劑,能避免掉尷尬的場面,同時活絡當下的氣氛,也能幫助大家培養默契。
鄭乃文同學分享,有位同學因為是香港人,而配對到的長輩也只會說台語,對話間只能不斷地點頭微笑,試著去理解長者所表達的意思,以及運用破破的中文,搭配豐富的肢體語言向長者解說遊戲規則。意外地,尷尬沒有出現,反倒產生了特殊的化學反應,長者因感受到同學熱切想要與自己聊天,更願意耐心跟學生溝通,最後兩人成為了遊戲的好夥伴。事實證明語言的隔閡確實會讓人感到沮喪,但並不能阻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勇敢地跨出那一步與對方交流才是破冰的關鍵。
學生缺乏主動性如何破解?
吳詩薇坦言一門雙方互動的課程要能夠順利進行,主動性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因此前來的長輩對運動是抱持著樂觀嘗試的心態,有些更是為了想與學生們互動而報名,在長輩們參與意願極高的情況下,幾乎不用擔心會出現學生難以帶動長者,或是長者對體適能訓練興趣缺缺的窘境。
反倒是學生進班實習後,身為指導老師的她察覺到了學生缺乏積極性的狀況,當活動進行中遇到問題時,學生不一定會在團體討論時間舉手闡述疑問,這讓她擔心交流的意義有很大一部分會隨著沈默而消失。在後來的課程中,她不斷地透過活動或遊戲引導學生,讓學生意識到開口表達並不是一件壞事,更不要去懷疑自己的疑問是否正確,因為問題很多時候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尤其是人際互動上的問題,坦率地提出心中的想法,並一起討論如何解決才是最重要的,在經過不斷地檢討與鼓勵後,學生們中後期已能以開放、平穩的心態面對問題,並積極思考解決方式。
吳詩薇表示開設課程的初衷主要有三大目標,包含讓住在淡大附近的長者就近運動、提升長者體適能及各方面的身體機能,以預防身體退化減少長輩就醫的需求,此外,是想培養樂齡活動相關人才。隨著台灣高齡化成為趨勢,樂齡族群與青少年族群的生命旅途中將看見更多彼此的身影,學生藉由大學通識課程,學習平常難以觸及的高齡運動訓練知識,以及在與長輩實際互動過程中拉近心中距離,都是此課程期望學生能收穫的養分;對於長者而言,則是多了不同生活圈的資訊來源,在提升體能的同時心境上似乎也像是回春一般,為固化許久的生活型態注入嶄新的思維。
採訪側記:
最初在設定提問時有預想幾個會聽到的答案,但出乎意料地在訪談中打破原有的認知,聽完學生與長者的分享,讓我發現原來這不只是學生單向的輸出而是在互動中吸取彼此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許多人在這之前其實與阿公阿嬤的對談只有「吃飽沒?」、「有啦!」在經過六週課程後,自然地增進了學生與其家中長輩的關係,我在此篇報導向讀者展現出青銀互動的珍貴性,希望大家都有幸見證在世代背景極大的差異下所碰撞出的絢爛的火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