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中部首當其衝,39年警訊再現

2025/07/07 01:18
6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2025年颱風丹娜絲選擇性地打破常態,於深夜登陸台灣中部,不僅成為39年來首見的氣候現象,更再次揭示氣候變遷對台灣區域風雨分布的影響已明顯加劇。這類不尋常的路徑與強度變化,反映出台灣對於極端氣候事件的應變系統,亟需更高彈性與前瞻性調整。

過去颱風多自東部或南部登陸,中央山脈的屏障機制在自然防線中佔有關鍵角色。然而,隨著海洋升溫、對流系統活躍,近年愈來愈多颱風採偏西進行,甚至從西南側切入本島。丹娜絲的行徑路徑貼近台灣西岸北上,並由中部登陸,不但對地勢較低的西部城市造成直接衝擊,更大幅壓縮災前預警與緊急疏散時間。

此次13縣市及桃園部分區域宣布停班停課,反映地方政府在資訊快速變動下需迅速應變。惟北部地區持續上班上課的決策,也引發風險與行政一致性的討論。是否能以更彈性的氣象指標與動態通報機制,取代單一時段判定,值得檢討。

此外,澎湖、高屏及雲嘉地區測得13至15級強陣風,短延時強降雨亦造成地方性淹水與交通中斷問題。這突顯出台灣在防風、防雨、防淹水系統上仍有區域差異,尤其是離島與偏鄉地區,資源與工程防線的落差亟需中央統籌協助。

面對未來極端氣候常態化,台灣必須強化三方面:第一,更新颱風災防模型與登陸預測工具;第二,落實地區化韌性建設,例如高風區電力與通訊備援;第三,提升全民防災素養,使民眾不再僅依賴「是否停班課」作為風險判斷標準。

丹娜絲不是唯一,更不會是最後一個偏離常態的颱風。政府、社會與每位公民,都應在此次風災經驗中汲取教訓,推動更深層次的防災文化轉型,才能在風雨再起時從容應對。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