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部颱風災害反思政府防災應變機制與配套措施之不足
台灣每年面對數個颱風侵襲,其中南部地區因地形、基礎建設與氣候條件,往往成為災情最為嚴重的區域。近期中度颱風侵台,不僅造成南高屏等地大量樹倒、路斷與屋損,更導致數萬戶停電、通訊中斷,民生與公共安全受到重大衝擊,凸顯政府在極端氣候下的災害應變能力仍有明顯漏洞與改進空間。
首先,災前的預警與備援資源布建仍過於薄弱。雖然中央氣象署能預報路徑與雨量,但在地政府對於潛在高風區、高風險停電區的預警、剪樹、設置臨時電力備援系統等,尚未普及。例如,高雄部分地區路樹倒塌壓毀電線,影響整個社區停電數十小時,可見對老舊電網與周邊環境的盤點及防範作為並未落實。
其次,災後的跨部會聯動效率仍需提升。以本次停電為例,雖然台電已啟動搶修機制,但道路阻斷、通訊中斷、物資調度等需各部會協同支援,惟實際上常出現「電搶不到、路等不通、村聯繫不上」等狀況,反映現行中央與地方的協調流程與兵棋推演仍不夠靈活或貼近實務。
再者,民間能量整合與災區照護仍有待強化。風災期間,許多高齡長者與弱勢族群受困於無電、無水、無聯絡的狀況,社會局與衛生單位應有更多主動式訪視與關懷機制,並與在地教會、慈善團體等合作,組成「社區災後動員小組」,避免災後無人聞問的孤島現象。
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對於氣候變遷所帶來災害型態轉變的認知與因應尚不夠深刻。如今颱風登陸的威力與破壞力並非只發生在山區或海邊,許多城市與平原地區也成為災害熱點。南部在地的建築規劃、都市韌性、電網設計、交通設施等,皆須重新評估是否具備面對極端氣候的能力。
有鑑於此,筆者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
落實高風險區預警與剪樹、設電纜地下化等減災工程建議。
-
成立區域型機動備援系統(如行動電力車、緊急水源與衛星通信站)。
-
強化災後民生物資快速調度與災民臨時安置彈性。
-
建立社區防災自救小組並與里長、志工、社工系統整合聯防。
-
全面檢討與升級氣候災害模擬工具與政策應變路徑。
颱風不是新問題,但極端氣候下的災害模式正快速轉變,若仍用過去的防災觀念與調度機制來應對當前災情,無疑是用慢步伐追趕颱風速度。唯有深化災前管理、強化災中應變、擴展災後照護,才能真正讓民眾感受到政府與社會體系的保護力與韌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