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公民新聞經驗國際關注
2017
邁向下一個十年
2016
成立自律委員會
2015
深化公民報導議題
2014
強化社群媒體串聯
2013
獲得社會公器獎肯定
2012
全新改版 服務升級
2011
穩健發展 打造公民社群
2010
獲國際肯定 擴大新服務
2009
用鏡頭守護家園
2008
向外發聲 地方紮根
2007
風起雲湧的新群眾運動
   
國外的肯定
台灣的公民新聞、公共服務廣電(PSB)以及危機報導
英媒Public Media Alliance專題介紹PeoPo
前英國BBC全球新聞總監 高度讚許
國際新聞協會年會-PeoPo受矚目
平台定位
帳號申請/社群共治
使用元素/網頁介紹
   
延伸閱讀

台灣的公民新聞、公共服務廣電(PSB)以及危機報導

英國的Public Media Alliance(以前名稱是的 the Commonwealth Broadcasting Association),該組織的CEO(Sally Ann-Wilson)一直都很關心台灣的公民新聞發展,該文發表於2016年3月8日。以下為原始連結及中文譯本給大家參考。
該專題的原始出處:  http://publicmediaalliance.org/citizen-journalism-public-service-broadcasting-crisis-reporting-taiwan/

台灣公視「PeoPo公民新聞」的創新嘗試,成功地打破公民新聞與公共廣電服務間的隔閡,大為提升公視報導災難與緊急事件的應變能力。

本專題報導利用PeoPo作為案例研究,探討從公共服務廣電(public service broadcasters, PSB)到公共服務媒體(public service media, PSM)的轉變過程中,PeoPo如何另闢蹊徑,透過海納百川的參與式互動,找到新聞報導的新方式。

從公共服務廣電(PSB)到公共服務媒體(PSM)

任何公共服務廣電的重要目標,都是希望能為各方觀眾提供中立正確的資訊。對於像台灣如此人口稠密、且易受天災侵害的地區,公共服務廣電至關重要的任務之一,便是要能夠觸達全民,提供關鍵、甚至是救命的資訊。

隨著電視台與多媒體平台與網路的數量不斷增加,能利用的媒介越來越多元,也讓觀眾群體愈趨破碎。對於公共服務廣電而言,也就更需要從傳統的電視平台,轉換到多媒體的取徑,以維持國內高比例的收看觀眾。

除了上述廣為人知的轉換論點外,對觀眾來說,網路參與式互動的好處(或Web 2.0)還在於能夠幫助公共服務廣電改革報導新聞的方式,特別是在自然災害發生之後。如日本與台灣這些好發地震與颱風的地區,公共服務廣電若無法提供正確、切合需要、具可靠消息來源的資訊,將會衝擊公共服務廣電的形象,並且可能導致長期的不信任。

2011年,日本公共服務廣電機構NHK,轉換到公共服務媒體的進程過於緩慢,導致NHK關於福島核災初期的報導,面臨來自觀眾的嚴厲批評聲浪。批評者認為,NHK的電視報導高度依賴官方及政府單位的說法,在推特或網路上,卻缺少科學記者可以與快速爆增的線上觀眾互動。而且,這些對NHK的批判思考與「不信任」,讓許多觀眾轉而尋求獨立的線上新聞來源或是社群網站,以取得中肯切實的第一手資訊。

儘管NHK的規模龐大,作為日本唯一公共服務廣電機構,擁有資金(2015年預算為6,831億日圓,約合新台幣1,701億元),並且被賦予預防與報導自然災變的任務,卻一直到這起事件之後,NHK才開始快速地擴張線上服務。然而,NHK與其他區域的廣播機構與觀眾的互動程度,卻遠遠不如台灣公共電視,尤其是在論及民眾主動提供訊息這一點時。

PeoPo

公共電視已經成為東亞地區高品質公共服務媒體的指路明燈。儘管與NHK以及韓國的KBS相比,台灣公視的預算相當有限,台灣公視卻不只停留在告知大眾資訊這樣的角色而已,更進一步透過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服務,讓觀眾成為新聞的主動提供者。

有鑒於社會大眾對於國內新聞環境充滿商業操作的不信任感,公視在2007年成立了PeoPo公民新聞平台。根據2003年的報導,47.4%的民眾並不相信電視新聞,抱怨新聞內容越來越接近廣告,而且經常利用腥羶色文化與操作分化來衝高收視率。

這是為什麼PeoPo並不只是一個讓大眾上傳圖片與影片的工具而已,而是作為一個能獨立運行的新聞網站與服務,積極鼓勵公民寫新聞並且從草根角度來報導事件,藉此補足公視力有未逮之處。透過提供訓練以及新聞獎的榮耀,鼓勵大眾參與,公視也積極將PeoPo上頭的內容,運用在每日的新聞報導上,但並不進行過多編輯。

事實上,PeoPo給予報導者自我編輯權,並不須經過公視管制,便可發表新聞。有趣的是,因為PeoPo所提供的訓練課程,以及使用者都必須遵守的「公民記者自律公約」中的大原則,使得如此寬鬆的機制,卻鮮少被濫用。此外,實施同儕監督機制(peer-monitoring mechanism),如果有人對於文章內容提出異議,文章作者則會被請求重新思考並修改該篇報導。

PeoPo成員人數高速成長,說明了PeoPo不可思議的受歡迎程度。根據2014「公共事業詮釋的再想像」(RIPE)研討會報告指出,PeoPo註冊成為公民記者的人數,從2009年的3,412個人,到2013年達到7,368人。相對照於2009到2012年間,台灣專業記者的人數減少了10.1%,PeoPo公民新聞記者人數的增加具有非凡意義。

PeoPo的開放性與編輯權政策,讓它成為可靠的工具,公民藉由此管道讓政府及媒體承擔責任,讓公共電視得以提供真正廣納十方的公共服務。

正因為這些優點,當自然災害事件發生時,更凸顯出PeoPo的價值。

危機時刻

PeoPo在自然災害與緊急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深受國際肯定,許多公民記者的報導都被主流媒體所引用並做成專題報導。特別是在專業記者無法抵達的交通中斷區域,PeoPo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早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時,一位PeoPo使用者在東北角的宜蘭,記錄下颱風帶來的豪大雨以及損害,率先向大眾發布警訊。事後證明這是50年來最嚴重的一場風災。

前公視總經理馮賢賢指出,「早在政府意識到這場風災的嚴重性之前數小時」,也早於國內13個全新聞頻道,公民記者便已第一時間發佈報導。在台灣南部,PeoPo公民記者搶先上傳水災及溪水暴漲的照片,同時,在嘉義縣的公民記者,也捕捉到土石流駭人的速度與規模,遠遠早於主流媒體記者的採訪報導。

公民新聞報導的速度凸顯出了這一大群非正式記者的機動性,特別是這些資訊交流,是以社交媒體網絡的方式傳播。在莫拉克的災情大幅被主流媒體報導前,PeoPo已經從使用者收到了數百則的報導。PeoPo公民新聞報在辦公室裡架設臨時設備錄影,用最快的速度將公民記者的災情報導播送出去。

PeoPo沒有營利目的,也因此帶來相當正面的效應。當競爭激烈的主流媒體逐漸退燒,不再持續報導莫拉克風災的餘波時,PeoPo的公民記者仍舊持續報導災區的漫長災後重建,尤其是在鄉下與山間地區。這也確保了大眾能夠監督災後重建過程中的責任分工。

 

台南大地震

草根觀點是PeoPo最大強項,即便是已經被主流媒體大幅報導的事件。公共電視國際部經理施悅文指出,二月在台南市南邊發生的那一場6.4級強震,電視台並不太需要用到PeoPo的報導,因為災害現場僅局限於單一區域。主流媒體的採訪人員很容易就集結在傷亡最為慘重的地方,也就是台南永康一棟崩塌的17層高大樓,本次震災中死亡的116位罹難者中,就有114位出自本棟大樓。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PeoPo卻收到36則在現場的公民記者報導。作為草根報導,這些故事即時更新,述說個人觀察,提供當地人的觀點。更重要的是,這些獨立的記者也拍下了與主流媒體迥異的影像,這些影像鮮少有機會被政府當局注意。雖然這些報導未必在一開始的地震報導就能夠派上用場,但長期下來,卻強化了在地發聲權。公共電視並引用PeoPo的素材,藉此進行後續報導與紀錄片製作。

點此收看PeoPo台南大地震的精選報導

因應對於廣電組織日益蔓延的不信任感,以及觀眾轉用數位平台之後的後續結果,PeoPo的成長茁壯已成為台灣公視極為成功案例。將被動的收視觀眾,轉化成積極的製作人,公共電視不僅促進了民主課責,同時在面對危機、自然災害與緊急時刻的當下,也創造出一個極具成本效益的重要工具,不但提升報導品質,更擴大了資訊來源。

瞭解更多Peo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