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照護、送養,跟屁貓協會讓浪貓再相信愛
【記者李苡萱、林孟臻台中市報導】在郭恩圻的眾多救援故事中,讓他最為難忘的救援故事是一隻叫MIKI的貓。牠原本被一位打算經營「中途餐廳」的飼主收養,卻因店面未能順利開成而被遺棄在路邊。那時的MIKI尚未結紮,當志工找到牠時,牠已懷孕無法手術,只能等待小貓出生後再進行結紮。小貓們陸續被送養,剩牠自己在協會。或許是因為過去的遭遇讓牠不再相信人,MIKI的個性相當兇悍,最初在協會時不給摸也不吃飯,但在協會和志工的悉心照顧下牠漸漸接受與人互動,經過長時間的等待,牠也成功被送養,有了新的歸屬。對協會而言,雖然過程辛苦,但看到牠最後有一個家大家都很開心,也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郭恩圻理事長,畢業於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2018年成立「跟屁貓×貓咪救援、中途及送養」社團。希望提供一個專屬貓咪救援的互助社團,讓民眾可以在社團上發文救助自己發現的傷病貓,讓許多愛貓人士可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協會成立於2023年後每月醫療補助數十隻貓咪,用近十年時間,讓更多人敢於救貓、幫助這些無助的流浪貓,也期盼能幫牠們找到一個永遠且溫暖的家。
從社團到成立協會期許能救到更多傷病貓
從一開始還沒有成立協會時,郭恩圻只是靠著臉書社團,號召願意幫忙的善心人士,協助處理一隻隻傷病貓。隨著救援案例越來越多,他也逐漸意識到,必須要有更完善的制度,才能讓救援從零散的個人行動,走向長久的運作。於是在2023年成立「跟屁貓協會」。
協會的成立從救援、醫療、到中途安置與送養,整個流程不僅需要龐大的時間與心力,更需要制度的支持。郭恩圻強調,他們不會讓協會變成只是一個收容空間,而是透過「救援—照護—送養」的串連,給予貓咪重返家庭的機會。即便有些貓咪因為年老或重病無法送養,協會也會安置至終老,盡力讓牠們在安全的環境中走完生命。
強調TNR的重要性,餵養流浪貓不等於對牠好
跟屁貓協會的運作並非單一方向,而是整合了救援、醫療、中途與送養的完整體系。除了救援與照護,協會也積極推廣「TNR(誘捕→絕育→放回)」的重要性。
TNR 的 T 是「誘捕」,協會會與社區志工合作,在固定時間和地點餵食,讓貓咪習慣並聚集,再以誘捕籠引導牠們進入籠內;N 是「絕育」,將誘捕的貓咪帶往獸醫院結紮;R 則是「回置」,在貓咪休養後,讓牠們回到原本生活的環境中。
理事長郭恩圻提到,許多民眾以為「餵貓就是愛牠」,卻忽略了沒有結紮的情況下,貓的數量會迅速擴張,導致更多車禍、疾病與鄰里衝突。協會也曾接過懷孕母貓難產的案例,如果沒有結紮與不當餵養,最終承受痛苦的都是貓咪。
郭恩圻曾經救下一隻孕貓。這隻貓咪的原生環境極為惡劣,牠曾被餵食未經清洗的廚餘桶,長期缺乏營養與乾淨的食物。到協會後不久牠就早產且難產。第一隻小貓因營養不良尚未發育完全,後續也因難產生不出來而必須緊急送醫,最終接受了子宮切除與結紮手術。醫生診斷牠的子宮已嚴重感染、發出惡臭,顯示牠的身體條件早已不適合生產。
在經過醫療後,郭恩圻將牠帶回協會休養,等到完全康復後,也成功被送養。這樣的案例讓人心疼,也再次凸顯「不要餵廚餘」與 TNR 的重要性。若有做好絕育工作,就不會導致孕貓在外流浪,也可以大幅減少小貓生下來無人照顧。
許多貓咪會在中途之家待上一年甚至更久,從一開始完全不親人,到慢慢適應、願意接觸人類。志工與理事長在這段過程中努力為這些貓咪找到合適的新家。
但不是所有貓咪都有機會等到這一步。有些傷病貓,最終經過搶救仍回天乏術。每一次的失去對志工們都感到非常心痛,但協會將這些經驗轉化為生命教育的素材。他們會將救援的過程與結果整理成影片或故事,分享給社會大眾。透過這樣的生命教育,讓更多人理解正確餵養與結紮的重要性。

與其他單位不同的中途模式
在台灣中途與送養的單位很多,每一個人或團體都有不同的操作方式。郭恩圻分享,目前網路上送養貓咪的數量龐大,如何讓協會的貓咪被看見是一大挑戰。為了增加貓咪被看見的機會,協會會主動將貓咪帶到送養會或寵物展等公開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牠們。
對有意領養的人,協會會先請他們填寫表單。表單中會包含年齡、職業、家庭成員、居住環境、是否已有其他寵物,以及若是租屋是否取得房東同意等資訊。協會在確定另養人各項都符合資格後會透過初步面談進一步了解對方狀況,確認是否具備基本飼養觀念與能力。
在表單與面談通過後,領養人必須完成「門窗防護」的準備。郭恩圻解釋,許多貓咪剛到新環境時會特別緊張,若防護不足,很可能從窗戶縫隙或陽台逃走,導致再度流浪或發生意外。因此,協會會要求領養人在環境布置上要達到一定的安全標準。
在金錢規範上,跟屁貓協會也有不同於其他單位的做法。跟屁貓協會選擇不以收費為前提,而是收取 3000 元的押金制度。領養人必須完成結紮、晶片植入,以及持續回報貓咪狀況的規定。六個月內,領養人需定期傳送照片或影片,讓協會確認貓咪的健康與適應狀況。押金才會在領養六個月後全額退還。
除了送養外,協會在救援面向上也有清楚的分工。他們會針對不同狀況的貓咪安排適合的安置方式:健康的貓咪可直接放置在協會的貓舍,懷孕母貓或奶貓則會被安置在理事長或志工家中,以便提供更細緻的照顧;至於車禍受傷或需要特殊醫療的貓咪,則由熟悉醫療照護的志工負責。讓不同需求的貓咪都能獲得妥善的安排。

面對不同傷病貓協會做出的不同選擇
在跟屁貓協會的中途之家,救援並不僅止於將貓咪從危險環境中帶回,也包含漫長和細心的照護過程。在救援行動後,理事長與志工們會評估這隻貓是「救援後可送養」還是選擇讓他在協會中獲得「長期陪伴」。
在確定是「救援後可送養」會評估協會內的空間與貓咪的健康狀況。若確定牠有康復的機會,就會將牠收編並提供醫療與復健。曾經有一隻拖著後腳行走的貓咪,在協會持續的提供醫療照護下,逐步恢復了行走能力,最終也順利找到新家。
但有些傷病貓需要留下來長期照顧。目前協會內有兩隻難以送養的貓,一隻曾因車禍受傷而身體狀況不佳,另一隻則罹患腎臟疾病,必須定期抽取體液卻無法麻醉手術。這些貓咪會留在協會,由協會提供醫療以及生活上的援助,讓貓咪的餘生獲得安穩的生活。
中途照護負責人小江也分享過一隻貓咪的案例。這隻貓剛來時活潑好動,卻在過幾週後逐漸變得無力、食慾下降,甚至連如廁都出現問題。緊急送醫檢查後發現,是因母體垂直感染寄生蟲,導致急性黃疸與貧血。還好後來協會緊急找到配對的輸血貓,配合藥物與驅蟲治療,最終成功挽回了牠的生命。這隻貓後來被志工自行收編,成為家庭的一份子。
延續愛,讓更多人能夠更勇敢的救助傷病貓
協會的成立從救援、醫療、到中途安置與送養,整個流程不僅需要龐大的時間與心力,更需要制度的支持。郭恩圻強調,他們不會讓協會變成只是一個收容空間,而是透過「救援—照護—送養」的串連,給予貓咪重返家庭的機會。即便有些貓咪因為年老或重病無法送養,協會也會安置至終老,盡力讓牠們在安全的環境中走完生命。
對於未來如果有更多資源,郭恩圻希望能將資金分配給社團裡其他在第一線救援的民眾。許多愛心人士會因為醫療費龐大而卻步,甚至放棄出手幫助。他希望透過補助,讓這些人更有勇氣去救援,讓更多的貓咪能獲得醫療與照顧,迎來康復獲得新生。
採訪側記
這算是我們第一次來到中途之家,看到了比想像中還要更多的貓,有許多不同花色、性格等等,感到非常新奇,同時卻也在聽到這些貓咪的經歷後為他們感到難過,像是有從車子底下救出來的貓,還有一隻眼睛失明的貓,也有嘴巴受傷一直伸舌頭吐口水的貓,但他們很多卻非常親人、和善,我們由衷的希望他們能夠早日找到可以愛護他們的家庭;而創辦人和他的老婆也必須花費幾乎所有的時間來照顧這些貓,甚至無法出遠門、旅遊等等,我們也對這些將自己整個生活奉獻給這些貓咪的人們非常敬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