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桃ngat織夢:來義鄉南和文健站的文化傳承與跨洋對話
月桃ngat織夢
來義鄉南和文健站的文化傳承與跨洋對話
從部落到國際
月桃香串起的VUVU生命故事
土地的記憶 文化的根
月桃ngat編織 穿越時空的部落對話
【屏東來義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來義鄉南和文健站的日常,瀰漫著月桃的清香。對排灣族VUVU(長輩)而言,月桃不僅是植物,更是生活的載體——從衣飾、食器到儀式生活用品,月桃編織承載著部落的歷史與智慧。一條條纖維是土地的記憶,一道道編紋是祖先的語言。文健站以月桃為媒介,喚醒VUVU對傳統的認同,也讓年輕世代在指尖交錯間,重新連接文化的斷層。
啟動傳承之輪
民族植物課程——走進山林 找回失落的智慧
2025年7月,文健站與高見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開展「民族植物課程」。VUVU帶領青年走入舊高見部落,實地採集、處理月桃。課程無需報名,開放式的參與強化了社區共學精神。透過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支持,這些瀕臨消失的知識得以系統性記錄,並轉化為可傳承的技藝。
編織中的療癒與挑戰
失智VUVU的手作奇蹟——記憶在月桃中重生
文健站中,失智VUVU手持月桃,緩慢卻專注地編織。對常人簡單的動作,對他們卻是記憶的艱難召喚。照服員以耐心引導,見證他們從猶豫到沉浸的轉變。這種「心流狀態」不僅是技藝復健,更是尊嚴與情感的重建。VUVU笑稱:「手作的魔力,一做就不想停!」——這是文化與照顧最溫柔的交匯。
跨世代的部落動員
一萬根月桃的呼喚——青年返鄉,集體織夢
為完成日本文化交流計畫,文健站需近萬根月桃材料。部落青年紛紛響應:村長率眾採集、旅外族人寄送葉材、少女們熬夜學習編織。資源雖匱乏,但眾人的心意如月桃纖維般緊密交織。這是一場沒有華麗口號的動員,只有實質的付出與共享的目標。
從南和到愛媛——文化越洋
月桃蓆飄洋過海——台日交流的儀式與榮耀
2025年10月,VUVU的月桃作品前進日本愛媛縣藝術節。開幕式上,排灣族勇士舞與連杯儀式驚豔全場。由部落青年設計的連杯,融合排灣太陽與愛媛橘子圖騰,致贈給縣長象徵友好。林麗玉VUVU的編織教學更吸引日本民眾親手體驗,將願望寫入月桃葉中,讓文化在異土生根。
站內的日常,永續的光
文健站作為文化基地——笑容、運動與共老共學
即使部分VUVU未能出國,文健站仍持續運轉:每日體能活動、牙醫義診、傳統美食共食(如黑糖麵疙瘩)。這裡不只是照顧空間,更是文化生產與情感連結的場所。VUVU說:「來這裡像月桃吸收陽光!」——站內的笑聲與陪伴,成為部落最堅實的社會支持網絡。
儀式與記憶的共鳴
國歌、童謠與懷舊——VUVU的集體記憶再現
國慶日前夕,VUVU聊起童年升旗回憶,自發重唱國歌。黃金女VUVU擔任指揮,帶領眾人重溫時代旋律。這種懷舊不只喚起個人記憶,更強化集體認同。文健站透過簡單的儀式,讓長輩在分享中肯定自身價值,也讓年輕世代理解歷史的厚度。
未竟之路與持續發光
文化行動的終點與起點——從日本返程後的下一步
日本行雖暫告段落,但文健站的工作從未停止。月桃編織持續教學、新成員加入、社區合作擴展(如屏東南島文化節錄製)。VUVU的作品與故事,已成為部落的軟實力與外交資產。文化傳承不是單次活動,而是日復一日的堅持——如同月桃的香氣,淡卻持久,滲入土地與人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