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就等於變健康?其實我們都被誤導了
長久以來,「減重等於變健康」幾乎是全民共識。但一篇最新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的評論文章指出,我們可能都被誤導了。事實上,體重的改變與健康的改善之間,未必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更令人震驚的是,一味強調減重,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
照片

體重不等於健康
這篇由多位醫學與公共衛生專家共同撰寫的文章直指,多數超重或肥胖族群在節食或運動後難以長期維持體重下降;而這些減重努力在降低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風險上,其實效益有限。
研究也顯示,一些高體重者雖然外觀看起來「不健康」,但其實在血糖、血壓、膽固醇等關鍵指標上表現正常,屬於所謂的「代謝健康型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相對地,也有不少人看起來體重標準,卻存在糖尿病或高血脂等潛在風險,這說明了健康狀態不能只看體重數字。
減重焦慮可能傷身又傷心
不只是效益有限,減重導向的健康觀也可能產生嚴重副作用:
- 增加對肥胖者的污名與歧視
- 引發或惡化飲食失調(如暴食、厭食)
- 對心理健康造成壓力甚至憂鬱
醫療現場中,過度聚焦體重,常讓病患忽略真正重要的生活習慣改變,也讓醫師誤判健康風險。
「健康不只一種樣子」:體重中立的健康觀正興起
面對上述種種困境,醫學界開始呼籲轉向「體重中立(weight-neutral)」或「體重包容(weight-inclusive)」的健康模式。例如「健康在每一種體型(HAES, Health At Every Size)」運動主張:
- 不再以體重為首要指標
- 強調營養均衡、規律運動、壓力管理與睡眠品質
- 建立尊重多元體型的醫病溝通與支持環境
BMI不再是唯一標準
BMI(身體質量指數)雖然常被用來快速分類體型,但已廣泛被批評為「過時、片面、不準確」。新的評估建議包含:
- 腰臀比(WHR)
- 血壓、血糖與膽固醇水平
- 心肺耐力與肌肉力量
- 心理與生活品質指標
科學的新共識:與其追體重,不如養健康
或許是時候換一個角度思考,與其痛苦減重,不如快樂健康。與其用數字定義人,我們更該看到每個身體背後的故事。
- 減重不一定能顯著延長壽命或預防疾病
- 對體重的過度執著,反而可能造成健康風險
- 新醫療觀點強調行為改變與健康指標,而非單一體重數字
- 體型不該成為健康與價值的評價標準
讓我們一起拋開「瘦才是好」的迷思,用與全面的方式看待健康。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