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當農地成為戰場:山豬、農民與我們的生態選擇

2025/07/07 20:39
14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照片
山豬在生態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可能比我們想得還重要。而這也取決於人類用什麼角度去看待山豬。在台灣,山豬棲息在淺山至高海拔的林地。隨著人為開發種植作物、開墾土地,人類與山豬的活動軌跡逐漸重疊,原先的生存界線愈來愈模糊,當中也發生不少衝突。

當山豬進入農地啃食作物,牠們對人類造成了農業損失,被視為「造成農損者」。但若從動物本能的層面來看,牠們卻是設法生存和覓食的「求生者」,試圖適應周遭的環境,找食物填飽肚子。

而若以整體生態系的角度來看,山豬其實還是不可或缺的「生態工程師」。

山豬為了取食塊莖、果實等,會用鼻子翻土,這個動作就像人類用鏟子掘土,能夠打破地表,促進土壤養分循環以及種子發芽。另外,植物的種子附著在山豬毛髮中,隨著牠們在高山、丘陵中走動,這也進一步促進這些植被的擴散和播種。

根據劍橋大學出版社的文章指出,當山豬在地面翻土覓食時,這個行為稱作「生物擾動」(bioturbation),這可能對土壤生態帶來正面效益。透過掘土,山豬能將地表的有機層混入下方的礦質土壤,這樣的過程有助於土壤中的養分循環。

同時,生物擾動也會提升土壤通氣性,進一步促進微生物的活躍,不僅有助於分解有機物,也會間接促進植物生長,並對其他土壤生物產生益處。

明尼蘇達大學保育生物學博士胡正恆學者說明,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山豬在農村山裡之間扮演關鍵角色,例如幫助控制害蟲數量。山豬作為雜食者,除了以植物為食,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也會把對農作物有害的蟲類吃掉,也間接破壞了蟲類的繁殖環境。

胡正恆學者說明,當山豬在農地邊緣的數量增加,反映的不只是物種棲地的變動,更是人類入侵生態開發所導致的失衡警訊之一。

許多山豬出沒在農地周遭,顯現出棲地破碎化的現象,這不只是山豬的困境,也代表著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逼近人類。

山豬警覺性強,卻仍逃不過山豬吊及捕獸夾的危害,這些陷阱導致山豬非死即殘。況且,許多山豬吊陷阱並非是為了解決農損問題,而是將山豬捕捉販售。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認為,當人類一再放置陷阱造成山豬傷亡,傷害的不只是山豬本身,其他野生動物也時常中陷阱傷殘。山豬原先的存在,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並非生態問題。牠們也不是農地入侵者,反而是人類與自然失衡下的提醒。

如果我們願意從山豬的生存本能與生態角色為出發點,就能看見並採取其他更為人道的方法與牠們共存,例如採用電圍籬、聲光驅趕等非致命防治方式、不再一昧放置殘忍陷阱捕捉。

■ 徐郁淳報導

 
參考文獻
推薦延伸閱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