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豬與竹林之間:文良休閒農場的共存練習

在基隆市七堵區的山腰上,李文良的休閒農場依著地形而建,層層竹林與山坡間交織出一座綠意盎然的農園。綠竹筍、桂竹筍和山藥,是他農地裡的作物,而野生動物,則是時不時前來的訪客。
曾任瑪東里里長的李文良熟悉這一帶的地形與作物,也知道不少農民和他一樣,正面對野生動物的干擾。農場就在自宅旁,他每天巡視農地時,經常能發現夜間訪客留下的痕跡。
「山豬通常是晚上來,一個晚上最多能吃掉一百斤綠竹筍。」他說。天亮後走進農園,時常會看到泥土翻騰成坑,那是山豬拱土翻找食物的痕跡。山羌則喜歡啃食嫩芽,有時白天就能看見牠們身影穿梭林間,比山豬還常現蹤。
這些動物不懂人類的耕作意圖,也無意破壞,只是依循本能覓食。對農民而言,損失卻是實實在在發生的。
電網補助,難敵山野現實
為了防止農作損失,李文良曾參與林保署(當時為林務局)推動的電網補助計畫。在農園裡架設約350公尺的電網,希望藉由微電流的嚇阻讓動物卻步。
雖享有四分之三的補助款,實際使用後卻問題連連,最初施工時的品質也影響了後續的使用成效。
「上次來裝的廠商沒做好絕緣,會漏電,變成接地沒作用。」李文良邊說邊走到現場,指著已斷電的電網,後續廠商不願改善,問題依舊存在。
除了設計與施工品質,電網的維護也是一大負擔。「去年颱風把電網砸壞了,現在也沒通電。」他解釋,落枝壓壞了電線,維修所需的人力與成本過高,至今尚未修復。此外,山區雜草生長迅速,若植物接觸電線會導致電流流失。「一個禮拜就得維護一次,很麻煩啊。」整條電網長達350公尺,要保持電力穩定,需花費大量心力。
即便電網完好,也未必能防得住野生動物。山豬嗅到食物後會挖土鑽入,電流太弱時則乾脆直接撞破;山羌體型較小,會跳過或從縫隙鑽入。「這個高度不到腰,山羌很容易就跳進來了。」他說。



簡易圍網,效果有限
山坡地形與林地環境,使電網難以維持長期效用。「這個應該是裝在平地比較適合。」他說,平地的雜林少,更有利電網維持作用。
在電網效益不如預期後,他在原本的電網外側裝設塑膠圍網,希望能阻擋山豬與山羌入侵。但這種網材強度不足,仍難以完全防堵。「山豬還是可以撞過去,山羌也會找縫比較大的地方鑽進來。」
談到他心中比較有效的選擇,他提及一種獵人用來攔截山豬的「山豬網」,具有韌性強、不易撕破的特性。雖然這類工具平常是用於獵捕,但用來作為農園防護,應該具有一定可行性。
「山豬網比較有效,只是比較貴,現在我還沒裝。」他也補充,若政府能針對這類工具提供補助,對農民實際防損會更有幫助。此外,他也提到,可以嘗試以韌性較高的尼龍材質製作圍網,以增加防堵效果。



尋找替代之道:如何應對山豬入侵
過去農民為了防堵山豬入侵,常使用捕獸鋏,但在捕獸鋏遭禁後,許多人改用山豬吊作為替代。然而,山豬吊對動物造成的危害依然不容小覷。
李文良自己並未使用山豬吊,但對於是否使用這類工具,他的態度是務實看待。「要架那個要找原住民,他們才知道怎麼做。」他曾經也登過廣告徵人來捕山豬,抓到一隻出一萬元賞金。但實務上困難重重——外地人難以長時間駐守山區,也未見具體成果。
儘管農民面對農損壓力,仍有必要審慎選擇防治的工具。農民使用山豬吊,往往是因為缺乏圍網等防護設施,只能將其作為最後手段。「山豬吊」這類陷阱,雖在部分地區仍被使用,卻也對生態帶來高度危害:不只會誤傷犬貓、獼猴,甚至可能波及石虎與台灣黑熊等保育類動物。李文良雖未強烈反對,但在訪談中也願意思考是否能採用對動物「人道一點」的防範方式。比起非黑即白的對錯判斷,他更在務實經驗中調整與自然的互動策略。
嘗試新方法:餵食區的設想
李文良提到,附近有農民在嘗試設立「餵食區」,希望能藉由在農園外提供食物,讓山豬與山羌不再入侵採收區。這種方式尚在觀察中,效果是否穩定仍難定論,但也顯示出農民們在摸索中尋找替代方案的努力。
在談話的最後,他說道:「我們不是說一定要山豬死啦,牠不進來吃,我們也不會理牠啊。」一句話道出了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距離,也反映農民面對農損時的無奈與寬容。

政策補助,應貼近現場
從電網補助到陷阱問題,李文良的經驗提醒人們,農民的需求其實很單純,他們只希望能安心收成自己的作物。期待政府聆聽在地聲音,協助找到真正有效又友善的防範方式,讓野生動物與人類得以共存,也讓山林裡的辛勤耕作,能有安心的回報。
■ 報導:楊婷雅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