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洩密?從「內情揭露」看加熱菸審查制度的崩壞危機
近年來,衛生福利部依據《菸害防制法》增修條文,啟動對「指定菸品」加熱菸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程序,這本應是一項嚴謹、科學、保密的行政審查機制,卻在實務執行中出現諸多令人錯愕的亂象。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衛福部至今未曾公開任何一次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會議紀錄,連基本的投票結果與討論重點都無從查證,但社會大眾卻屢屢在報章雜誌與專欄文章中,讀到來自反菸團體的第一手「內情揭露」。從投票比數、委員意見、甚至會議主持人發言的語氣細節,彷彿當事人親身參與,過目不忘。
然而,這些未經證實的「資訊」究竟是從何而來?若全屬虛構,則恐涉散播不實資訊、誤導社會大眾之嫌;若真有其事,則代表反菸團體握有特權,取得一般民眾與業者無法得知的審查細節,令人質疑國健署是否有內部人士洩密、違反行政中立與保密原則?這是政府公權力的淪喪,還是審查制度的崩壞?
試問,若今日是某專家學者將「夢到」的審查會議內容,在媒體上煞有其事地揭露,社會會如何看待?這樣的說法雖荒誕,但與目前反菸團體所揭露的「細節」,本質有何不同?若官方資訊從未公開,任何一方都不該透過臆測與片面說詞引導輿論風向。
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是根據各項專業資料進行的科學判斷,而非意識形態的角力場。審查標準也已明訂,只要申請產品的健康風險未高於市售紙菸,即可通過。這是一項科學技術性評估,不該由反菸團體以「神諭」式口吻預判結果,更不應透過媒體管道鋪天蓋地發動帶風向的攻勢。
我們支持健康的公共政策,也支持以科學為基礎的審查機制,但我們拒絕不透明的雙重標準與意識形態的箝制。衛福部應負起責任,公布審查過程的基本事實,回應社會質疑,也維護審查制度的公信力。若讓黑箱繼續操作、讓反菸團體的說法成為唯一敘事,那將是對台灣科學與法治最深的諷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