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都更結合碳權交易,成為臺灣能源轉型與ESG實踐關鍵

2025/08/28 12:34
121次瀏覽 ・ 4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都更結合碳權交易,成為臺灣能源轉型與ESG實踐關鍵

2025年8月27日,於「2025 ESG高峰會」專業研討會中,中華民國都更危老重建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能源永續科技研究所教授的楊謙柔博士,以「都市更新,不只是換新家~碳權驅動的能源轉型契機」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照片

圖片說明:楊謙柔博士,以「都市更新,不只是換新家~碳權驅動的能源轉型契機」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楊理事長指出,臺灣目前超過40%的建築屋齡已逾30年,建築部門碳排放量約佔全國總排放量的30%。他強調,如果都市更新僅止於「換新房子」,卻缺乏減碳思維,不僅無法解決能源浪費問題,更可能製造更多排放,錯失能源轉型的黃金機會。

在演講中,楊理事長提出「碳權驅動」的創新商業模式。他比喻碳權如同一張「綠色貨幣」,每減少一公噸二氧化碳,便能為住戶和社區帶來可交易的收益。透過節能設計、綠建材、太陽能光電板等技術,都市更新不僅可提升建築效能,還能創造穩定的碳權收入,讓永續不再只是成本,而是具吸引力的投資商機。

他以「內政部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為例,展示了太陽能彩繪光電板的應用成果,實現隔熱、發電與減碳的多重效益,並成功估算出節省電費、碳權憑證與廣告收益,證明都市更新與能源轉型結合的可行性與前景。

照片

圖片說明:太陽能彩繪光電板於內政部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的應用成果

楊理事長進一步指出,都市更新不僅包含「重建」,更涵蓋「整建」與「維護」的龐大商機。他特別形容,建築外牆翻新(俗稱拉皮)不應只是換磁磚,而是應結合隔熱設計、再生能源與碳權機制,讓建築擁有「美肌」般的永續價值。

最後,楊理事長呼籲各界:建築業應在規劃初期即導入減碳思維,政策制定者應建立健全的碳權交易機制與低碳建築標準,而大眾也應把握都市更新的機會,共同推動綠色轉型。他強調:「都市更新不只是換新家,而是為臺灣打造碳中和與永續發展的契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