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趨勢,台灣如何前行
全球能源趨勢,台灣如何前行
【台北訊】 2025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於10月29日至31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登場,智慧能源領域的新銳企業「智電系統 Smart Power System」這次不只賣產品,更把產學合作搬進展場,邀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產學創新學院能源永續科技研究所所長郭政謙特聘教授,於10/29下午以〈全球能源趨勢〉進行專題演講。滿場聽眾,聚焦關鍵議題,可見業界對「接下來10年能源怎麼佈局」高度關注,也凸顯台科大與在地能源系統商的合作已經走到「研究直接對接市場」的實作階段。
▲郭政謙特聘教授以〈全球能源趨勢〉進行專題演講。滿場聽眾,聚焦關鍵議題。
綠電攀升,穩網需求同步升級
郭政謙特聘教授一開始就把台灣的現況點出來:目前國內再生能源發電量大約12%,但裝置容量已經接近28%,顯示「裝得出來,但電不一定發得出來、也不一定接得進去」。他說,這不是台灣獨有,而是全球很多國家都面臨的同一個狀況——綠電長得太快,電網與儲能沒有同步長,這才是現在能源轉型真正的「物理痛點」。
他進一步說明,全球能源轉型投資規模2025年已經來到約3.3兆美元,其中超過2兆美元是進到清潔能源、電網與儲能領域,金額已經是化石燃料投資的2倍,代表這條路不是「被逼著做」,而是「回到能源安全與產業競爭力本質的投資」。問題只是在於:這些錢還沒足夠流到電網與系統韌性這一段,因此各國才會開始談「電網要翻倍投資」。
下一階段不是「要不要儲能」,而是「要不要GFM」
這場演講最有意思的一段,是郭教授特別談到構網型儲能(Grid-Forming, GFM)。他指出,若要讓未來新增的風光電真正變成「可被調度的電力資源」,到2034年前全球大概還缺1,400 GW具備穩網能力的儲能。這種儲能不是只有充電、放電而已,而是要能提供慣量、穩定頻率、在大系統出事時撐住電網。
這項提醒等於在對產業界說:
- 一般套利型、案場型儲能還是要做,但不夠;
- 接下來會越來越多「電網服務型」的市場機制;
- 能把「儲能+EMS+併網性能」一起做進系統的廠商,會先卡到位。
這也正好跟智電系統這次展出的「Power SCADA、表後EMS、VPP聚合平台、PV+BESS」對得上——因為當前端電網成長有限,企業端、園區端、表後端的智慧化與聚合調度,就會變成最快落地的路徑。
IBR跳脫事件:標準追不上綠電速度
郭教授也提醒,目前國際上已經觀察到大量以變流器為主的再生能源(IBR)發生非預期跳脫,累計規模超過1.5萬MW,顯示「綠電裝得很快,但併網標準、保護邏輯、電網韌性還沒完全補上」。這一段對台灣也有警示意義:只談「裝多少MW」是不夠的,還要談「系統能不能帶得住」。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展場同時談「表後評估系統」「智慧機電IR」——就是要讓設備、用電端、儲能端可以跟系統講同一種語言。
智電系統6年做到過半市占
之所以這場產學同台能引起注意,跟主辦單位的實力也有關。智電系統成立約6年,就在台灣能源管理市場做到過半市占,主攻:
- 能源管理系統(EMS)
- 智慧監控技術
- 機電整合與設備特殊保護預防檢測
主要產品包括:電網級儲能EMS、太陽光電案場智慧維運EMS、機電設備預防保護系統等。公司團隊有50多位具電力系統與軟體研發背景的博碩士,且已連續3年獲利,等於證明「做真正接現場的EMS」在台灣是能成功的。
「智電啟動新能源」九大方案一次攤開
智電這次在南港展出的主題是「智電啟動新能源、創新未來看智電」,九大展出項目幾乎就是一張「能源數位化地圖」:
- Power SCADA
- PV + BESS
- 售電平台
- 表後評估系統
- 表後EMS
- VPP聚合平台
- 家儲資產運營管理系統
- 充電樁營運管理系統
- 智慧機電IR
從電網側、案場側、到企業表後、再到充電樁與家用儲能資產管理,全部串在一起,等於告訴大家:當電網投資一時間拉不上來,就先把用戶側與表後端做智慧化與可調度化,這就是現在最實際的能源轉型做法。
三場技術交流補上「怎麼做」
為了讓議題不只停在「全球趨勢」,智電系統還安排三場實務技術分享,分別從市場、系統到光電調節三個面向補課:
- 〈台/日併網型儲能市場與技術分享〉/余丞皓 副總經理
- 〈表後能源管理 × 虛擬電廠實踐〉/軟體工程處 余欣達 處長
- 〈太陽光電自主無功調節系統導入與應用〉/光電設計課 高健誠 經理
這樣的設計,讓參展者可以一路從「國際為什麼要做」→「系統要長什麼樣」→「台灣怎麼接進來」一次搞懂,也看得出這家在地公司不是只想賣設備,而是要做「可運轉的能源系統服務」。
產學合作的示範:研究要走進市場
企業主動把學者請到展場做國際趨勢說明,讓學術研究單位的觀點可以當場跟系統商、業者、工程端對話。對正在規劃低碳社區、工業區節能、校園微電網、地方型VPP的公部門或業者來說,這是一個可以複製的模式:
- 學界提供未來5~10年的技術視野;
- 在地系統商把它變成真正可併網、可維運、可收費的系統;
- 展場與示範場域變成「公開教室」,讓產官學都能看見。
▲滿場聽眾,聚焦關鍵議題:全球能源趨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