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危老重建不只換新家:一場「容積獎勵放大術」的翻轉實驗

2025/10/03 20:15
14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危老重建不只換新家:一場「容積獎勵放大術」的翻轉實驗
從利率優惠,再到千萬碳權收益,都市更新正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加速器

台北龍門扶輪社第1246次例會,10月1日於寒舍艾麗酒店舉行。自創社以來,以「健康樂活、環境永續」為願景,長期投入社會公益服務,包括陪伴重症兒童走進博物館、支持地方公益計畫,以及積極推動文化與環境議題。龍門社在國際扶輪3523地區內,一直以「優質社友、專業分享」聞名,是結合公益與專業的典範。

本次例會特別邀請龍門社優質社友、同時也是中華民國都更危老重建協會理事長、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能源永續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楊謙柔博士,以《容積獎勵放大術:危老重建成功案例深度解析》為題,與社友們分享如何將都市更新結合綠建築、智慧建築與碳權收益,讓危老重建不再只是「換新家」,而是成為能源轉型與投資回報的契機。

照片

▲ 台北龍門扶輪社第1246次例會邀請楊謙柔博士主講「容積獎勵放大術危老重建成功案例深度解析」

綠色金融3.0:從永續到資金誘因

楊謙柔博士指出,政府推動的 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 已經對不動產市場產生實質影響。建案若符合 綠建築銀級以上認證、耐震設施、電動車充電設備、屋頂太陽能光電 等條件,銀行將提供利率優惠;曾有實際案例從2.55%降至2.15%,貸款成數更由五成提高至八成,並享兩年寬限期。

他強調,這不僅是金融政策的鼓勵措施,更是將永續績效直接轉化為「資金紅利」,使得開發商、住戶與金融機構三方都能從中受惠。

危老條例下的「容積獎勵放大術」

在演講的核心段落,楊謙柔博士特別剖析了「容積獎勵」的細節。他指出,容積獎勵是危老案能否推動成功的關鍵槓桿,而且細分成多種類別:

  1. 危險老舊建物認定
    • 若經主管機關通知限期改善、補強或拆除者,可獲 10%獎勵
    • 若經結構安全性能評估未達最低等級者,可得 8%獎勵
    • 屋齡超過30年,且結構不符標準、改善效益不佳或無電梯者,可再得 6%獎勵
  2. 基地退縮
    • 與巷道退縮 4公尺 並與鄰地保持2公尺距離、設置無遮簷人行步道者,可得 10%獎勵
    • 若退縮 2公尺 並符合人行步道設計,則給予 8%獎勵
  3. 耐震設計
    • 取得「耐震設計標章」者可得 10%獎勵
    • 若通過新建住宅結構安全性能評估,則依等級給予 6%、4%、2% 不等獎勵。
  4. 智慧建築與綠建築
    • 智慧建築、綠建築依等級區分,最高 鑽石級10%、金級8%、銀級6%、銅級4%、合格級2%。兩個標章合起來最多20%。
  5. 無障礙設計
    • 通過「無障礙住宅建築標章」或「新建住宅無障礙環境評估」者,可得 最高6%獎勵
  6. 公共設施貢獻
    • 若協助開闢並將周邊公共設施用地登記為公有,可再加 最高5%獎勵

楊謙柔博士解釋,這些條件表面上看似技術細節,實際上卻能直接決定建案的財務結構與住戶支持度。他以案例指出:「只要善用退縮、耐震與智慧綠建築及無障礙設計,容積往往能額外增加最多四成,成為重建案成功的關鍵。」都更危老重建需求強,如何將容積獎勵效益極大化?若是能透過智慧建築的導入,取得綠色金融融資,將是最佳解方!

照片

▲楊謙柔博士指出:都市更新的價值已不再只是土地再生,而是能源資產的重組

碳權:都市更新的「綠色貨幣」

楊謙柔博士進一步指出,台灣有逾40%建築屋齡超過30年,而建築能耗占全國碳排三成。都市更新不僅是改善安全,更是能源轉型的重要一環。

他舉例說明:某大樓透過節能玻璃與智慧能源系統翻新,20年內可減少103.8噸碳排放,同時節電費、太陽能權利金、廣告收益合計,帶來 1105萬元經濟效益。這不僅讓環保節能變成具體可見的回報,更是「碳權」市場的最佳示範。

三大啟示:從單一建案到城市翻轉

楊謙柔博士將危老重建與容積獎勵的策略意涵,總結為三大方向:

  1. 能源轉型加速器──一次翻新,解決高耗能老屋問題。
  2. ESG新商機──碳權與綠色金融成為投資新誘因。
  3. 城市更新戰略──從單一建案擴展到整個社區與城市,加速淨零轉型。

當「容積獎勵、綠色金融、碳權」三者結合,都市更新的價值已不再只是土地再生,而是能源資產的重組。這意味著未來能否取得資金與市場認同,不僅看地段,更要看「碳排減多少、綠色價值多少」。

台北龍門扶輪社的這場分享,讓與會者深刻體會到:都市更新不只是「換新家」,而是「換能源、換收益、換未來」。對台灣而言,這不只是一場都更運動,更是一場能源革命。

照片

▲社長 P Anthony致贈主講人感謝錦旗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