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FDA未認可加熱菸「減害」 台灣拒菸聯盟呼籲政府必遵守3底線

2025/07/15 11:41
37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FDA未認可加熱菸「減害」

台灣拒菸聯盟呼籲政府必遵守3底線

擁菸團體持續動員造勢的同時, 近來更出現大量「加熱菸為『美國FDA通過』、『科學認證』的報導, 要求政府速放行加熱菸上市! 據了解,目前在台灣提出上市申請共有7家菸商,所送審的8個加熱菸品項皆未取得美國FDA核准,不僅如此,美國FDA至今從未認可任何加熱菸為減害產品! 根據國際反菸組織Campaign for Tobacco-Free Kids的報告,美國FDA不允許美國品牌加熱菸IQ*S以「安全」或「更安全」、「FDA批准」或比其他菸草產品更低的致病風險進行行銷。

台灣拒菸聯盟強調:「只有吸菸不吸菸,沒有健康的菸!」呼籲政府加熱菸審查上市,至少必須遵守3底線:

(1)「加味的加熱菸」不能通過審查上市。

(2)加熱菸不得以違法的「IQ*S」系列名稱通過審查上市。

(3)審查上市之加熱菸,不得以「通過健康風險評估」進行任何形式的宣傳。

以下為風傳媒記者唐可欣《FDA未認可加熱菸「減害」 民團籲三道防線遏止菸商行銷氣焰》全文報導:

國內加熱菸審查進入關鍵階段。近來有大量新聞報導以「美國FDA通過」、「科學認證」為加熱菸背書。然而事實上,台灣目前共有7家業者申請「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所有送審的加熱菸產品,皆未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同時,美國FDA至今未核准任何加熱菸產品可宣稱具「減害」效果。台灣拒菸聯盟呼籲,台灣加熱菸審查必須設下三道防線,尤其不可將「通過健康風險評估」作為行銷手段,嚴防業者藉機誤導大眾認知,也應列為未來上市後監管項目。

送審加熱菸無一通過FDA審核 國健署曾表示:不會讓業者魚目混珠

針對目前國內進入實質審查階段的加熱菸品項,董氏基金會指出,其中一項產品雖同步向美國FDA提出上市申請,仍未取得核准。國健署對此表示早已掌握相關動向。菸害防制組組長羅素英先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審查委員皆具專業背景,審查前也清楚掌握各項資料來源,「不會讓魚目混珠的資料過關」,國健署亦會主動提供國際資訊供委員參考。據悉,目前送審台灣的所有加熱菸產品,皆尚未通過美國FDA的「菸草產品上市前申請程序」。

美國 FDA:不得以 「FDA批准」行銷加熱菸

即便曾有加熱菸產品取得「暴露修正命令」(Exposure Modification Order),美國FDA仍強調:「暴露修正令不允許該公司(菸商)做出任何其他修改後的風險聲明,或任何明示或暗示的聲明,以傳達或誤導消費者相信這些產品已獲得FDA的認可或批准,或FDA認為這些產品對消費者來說是安全的。」

國際反菸團體「無菸孩童聯盟運動」(Campaign for Tobacco-Free Kids)在2025年7月3日提出報告時也提醒,IQOS MRTP的批准不允許該產品以「安全」或「更安全」、「FDA批准」或比其他菸草產品更低的致病風險進行行銷。各國若僅以「國際核可」作為風險判斷依據,形同讓菸商行銷手法凌駕公衛把關。

審查未過、行銷先行?醫師:宣傳應列為上市後監管重點

加熱菸審查未果,行銷卻搶先開跑,業者大打「國際審查」牌,甚至在知名部落格平台明目張膽置入多則載具及菸彈介紹。郭斐然醫師強調,加熱菸減少危害是菸商的宣傳伎倆,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嚴正駁斥。「健康風險評估」的用詞已誤導民眾加熱菸危害較小,若通過以後必助長菸商宣傳行銷氣焰。政府應嚴格把關,處罰任何直接、間接的宣傳,並列為上市後監管措施的重點。

台灣拒菸聯盟再次呼籲國健署,必須堅守三道防線:第一,「加味的加熱菸」不能通過審查上市,因為國際上如美國、歐盟各國、加拿大及巴西等皆已立法禁止加味菸品,以防止吸引青少年與誤導消費者。;第二,加熱菸不得以違法的「IQ*S」系列名稱通過審查上市;第三,審查上市的加熱菸,不得以「通過健康風險評估」進行任何形式的宣傳,以免誤導大眾。

國健署:加熱菸通過將納入上市後管理機制 確保國人健康

國健署長吳昭軍日前針對審查進度亦表示,審查自啟動以來共有十一家業者、十二項產品送件,期間因補件壓力和資料缺漏,多數卡關原因是資料不完整,已有部分業者主動撤案,現剩七家、八項產品續審。所有流程均尊重專業、進度透明,「只要結論成熟,馬上對外說明」。

根據國健署「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進度揭露,常見退件理由包括未提供產品成分成癮性分析、使用非本產品數據、缺乏長期健康風險與濫用性評估,甚至未納入青少年使用風險、兒童誤食防制等必要規劃。國健署強調,即便產品未來通過審查,也將依法納入上市後監督機制,確保國人健康不受威脅。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