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市場從黑暗帶回陽光下
目前,在台灣,合法加熱菸產品仍陷於行政審查的迷宮之中,而地下市場卻早已無聲壯大,無須經過任何審核便占據街頭巷尾。遲遲不決的政策,讓黑市有機可乘,導致稅收流失與公共安全破口,政府責無旁貸。
自《菸害防制法》於2023年修法通過後,至今未有一款加熱菸品通過主管機關的審查程序,看似謹慎,實則怠惰的審查流程,形同間接禁止;這種政策懸而不決的狀態,也已成為黑市最大助力。根據多方報導與業界估算,光是在過去兩年內,政府可能已因未能建立合法市場而損失上百億元的稅收。
這不僅是財政問題,更是公共安全危機。地下流通的加熱菸產品來源不明、品質無保障,有害成分與製造過程皆不透明,青少年甚至能輕易透過網路或非法通路取得,可見其潛在危害更甚於政府本想規避的合法產品。現在,政府無法監管、無從防堵,而這正是因為沒有提供一個合法、可控的市場替代方案。
更諷刺的是,政府在《菸防法》修法時主張要「強化加熱菸管理」,但實際執行的現況卻是不公開透明的審查流程、過高的審查門檻與一拖再拖的審查時程。筆者認為,這不是強化管理,而是刻意放任無法可管。
事實上,世界多國早已承認加熱菸相較於傳統紙菸,其產出的有害化學物質較少、相對風險也因此降低,並建立起嚴謹的法規管理體系,台灣若繼續觀望與拖延,只會讓黑市更猖獗,讓國家繼續為政策懈怠買單。
大眾並不反對政府嚴格審查,更支持以科學為依據進行風險評估,但我們要的是「快、明確、有標準」的審查程序,而不是漫無時限、制度設計明顯排斥的門檻。
當合法途徑關閉,消費者轉向地下,問題並沒有解決,而是變得不可控;黑市的壯大,不是因為人民不守法,是政府讓他們「無法守法」。多拖延一天,就是向非法市場輸送更多力量,若政府真要管制,就應用科學武裝法治,而不是用拖延掩飾無能。
我們期許,政府立即完成對加熱菸的審查程序,建立合理、透明、可預測的制度,讓安全性與品質經過驗證的產品得以合法上市,並透過合法管道課徵稅收,才是真正落實公共衛生與法治原則的治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