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燃燒式菸品與心血管疾病:韓國大型世代資料揭示使用行為與風險關聯
紙菸燃燒帶來的危害眾所皆知。從多環芳香烴、亞硝胺,到一氧化碳與重金屬,傳統紙菸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其中數十種為已知致癌物質。這些有害成分會透過肺部進入全身血液循環,對心血管、呼吸系統與代謝功能造成長期傷害。
非燃燒式菸品(如加熱菸),其核心原理是透過較低溫度加熱菸草,而非燃燒,來釋放尼古丁。由於加熱過程溫度通常控制在低於菸草的燃點400°C,遠低於紙菸燃燒時的 600 至 800°C,因此大幅降低了多環芳香烴、亞硝胺、一氧化碳等有害與潛在有害物質(HPHCs)的產生。目前各國研究的證據指出,相較於傳統燃燒式紙菸,非燃燒式菸品在化學毒性、暴露風險與部分生理影響上可能顯著較低。
例如近來韓國的兩項毒理學與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非燃燒式菸品(例如加熱菸),在有害化學物質含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比傳統燃燒式紙菸更低。

台韓研究:加熱取代燃燒,有害物質與致癌風險降低
菸草因高溫分解產生的物質被科學界稱為熱裂解產物(pyrogenic compounds),為吸菸過程中最主要的有害成分來源。韓國漢陽大學與台灣成功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燃燒式紙菸和加熱菸進行熱裂解物質分析,模擬實際使用溫度條件,透過氣體採樣與化學檢測,分析並評估其釋放的37種熱裂解有害化合物濃度和致癌風險。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研究結果顯示:
- 紙菸燃燒溫度可達攝氏800度,產生的高溫裂解反應釋放出大量熱裂解有害物質
- 相較之下,加熱菸僅以 約350度加熱,未進入燃燒階段,有效減少多環芳香烴(PAHs)、亞硝胺(TSNAs)、揮發性有機物(VOCs)與一氧化碳等有毒成分;
- 若以尼古丁劑量標準化比較,加熱菸使用者的致癌物曝露量低於抽紙菸者的一半。
韓國500萬人大型研究:從燃燒式紙菸改用非燃燒式菸品,心血管風險下降近兩成
2021 年,韓國首爾大學醫學院一項發表於《Circulation》權威醫學期刊的全國性世代研究,是一項回溯世代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利用韓國國民健康保險資料庫(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ervice, NHIS)的健檢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樣本包括 5,159,538 名成年男性,皆參加了 2014–2015 年(第一次)與 2018 年(第二次)的健康檢查。排除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後,納入超過五百萬名無相關病史的男性。在兩次健檢中,透過標準化自填問卷收集受試者的吸菸及產品使用情況,並記錄其他健康行為與生理指標。2018 年的第二次健檢後作為觀察起點,追蹤每位受試者直到首次 CVD 發生、死亡或觀察截止日 2019 年 12 月 31 日(以最早發生者為準)。主要研究終點為觀察期間新發生的心血管疾病事件,包括冠心病與中風(依 ICD 疾病分類碼定義)。
研究將受試者分為七類,重點比較持續吸紙菸者、改用非燃燒式菸品(如加熱菸)者,以及完全戒菸者的心血管健康風險差異。研究結果顯示:
- 持續吸紙菸者的心血管疾病(CVD)風險最高;
- 同時吸紙菸與非燃燒式菸品(雙重使用者)者,風險降低約 17%;
- 完全從紙菸轉用非燃燒式菸品、不再吸紙菸者,風險下降約 19%。
這顯示對無法立即戒菸的成年吸菸者而言,將紙菸全面替換為加熱菸等非燃燒式菸品,在短期內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也指出:如果已經完全戒菸,但仍持續使用非燃燒式菸品,則心血管風險會比「完全不使用任何菸品」的人高出三到七成。也就是說,這些替代產品雖可能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不是完全無害。
不是妥協,而是務實的中間策略
「全部戒掉」當然是最好,但如果做不到,就永遠停留在最有害的紙菸,那才是真正的遺憾。傳統紙菸燃燒產生大量致癌物與毒性物質,與肺癌、心血管疾病、中風等重大慢性病密切相關;而加熱菸透過低於菸草燃點加熱機制,產生的有害物質顯著較少。從整體人口健康的角度來看,吸菸者若能全面改用加熱菸等非燃燒式產品,有可能帶來整體疾病負擔的下降。雖然非燃燒式菸品菸並非完全無害,但若無法立即戒菸,從燃燒式轉向非燃燒式產品,可能是一種務實的中間策略。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