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病友注意!研究發現: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
根據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乳癌患者在治療或康復後,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明顯高於一般人,尤其是年紀較輕、接受放射治療或具有雌激素受體陽性的病患,更屬高風險族群。這項發現提醒乳癌病友,在追蹤乳癌治療成果的同時,也應注意甲狀腺健康。
照片

乳癌與甲狀腺癌的「雙重風險」
近來的一項國際研究指出,乳癌患者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確實高於一般人,風險提高幅度介於20%至近15倍不等,特別是年輕女性、接受放射治療者及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風險更高。來自美國SEER與英國長期世代研究均顯示,乳癌存活者的甲狀腺癌發生率顯著上升,而基因研究也發現乳癌與甲狀腺癌之間可能具有共同的遺傳與荷爾蒙調控機制。此外,研究分析指出,兩種癌症常伴隨雌激素反應基因與COMP基因過度表現,顯示其可能共享致病路徑。這些發現呼籲臨床上應加強對乳癌病友的甲狀腺健康追蹤,特別是高風險族群。
為什麼乳癌患者會有較高的甲狀腺癌風險?目前研究提出了幾個可能原因,包括:
- 雌激素的影響:兩種癌症都可能受到女性荷爾蒙的影響,尤其是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
- 基因背景:某些基因變異可能同時增加罹患乳癌與甲狀腺癌的機會。
-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乳癌放射治療有可能波及頸部,引發甲狀腺的變化。
- 密集追蹤與檢查:乳癌患者常定期接受影像檢查,也可能因此提早發現甲狀腺癌(稱為偵測偏差)。
台灣乳癌現況:年輕化與高存活率並行
根據台灣衛福部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乳癌已連續多年蟬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每年約有超過15,000名女性被診斷出乳癌,其中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約有三成患者在50歲以下。由於治療進步,乳癌的5年相對存活率超過90%,也使得第二原發癌的問題日益受到重視。
該不該檢查甲狀腺?誰需要特別注意?
並不是所有乳癌患者都需要額外做甲狀腺檢查,但下列族群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需定期檢查:
- 發病時年紀小於50歲
- 接受過放射治療
- 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
- 家族中有人罹患乳癌或甲狀腺癌
- 頸部出現不明腫塊或聲音沙啞等症狀
臨床上,甲狀腺癌多數屬於低惡性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治癒率高,但越早發現越能避免手術與後續治療的負擔。因此,乳癌病友在治療過程結束後,不妨也將甲狀腺健康納入整體的健康監控之中。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