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憂鬱症患者破百萬 大腦海馬迴多巴胺新發現為情緒治療帶來曙光
我國憂鬱症問題日益嚴重,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已有超過180萬人出現憂鬱症狀,其中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兩倍,情緒障礙已成為國人心理健康的重大隱憂。近日來自美國西奈山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發表一項關鍵發現:大腦海馬迴腹側區域存在兩種多巴胺受體:D1與D2,這些受體在情緒壓力下的行為決策中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對焦慮與憂鬱等情緒障礙具有關鍵意義。這項研究成果已於5月7日刊登在頂尖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照片

研究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當動物面臨「接近或迴避」的兩難情境(例如是否在危險下接近食物),海馬迴內的D1與D2受體會啟動不同神經路徑,分別促進或抑制接近行為。特別是,當D2受體所在神經元被人工活化時,小鼠出現明顯減少的恐懼反應,顯示其可能在抗焦慮反應中扮演關鍵角色。
這項發現顛覆了過去對多巴胺功能的理解。多巴胺長期以來被認為主要在中腦與紋狀體等區域調控獎賞與動機,而這次研究指出,海馬迴中的多巴胺系統對情緒處理、學習與記憶也具有重要影響。
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神經路徑的異常可能與人類常見的情緒障礙有關。例如,焦慮症患者在面對矛盾情境時常出現過度迴避,而重度憂鬱症患者則可能難以做出正向行動。進一步釐清這些神經機制,有助於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式。研究團隊接下來將深入探討海馬迴多巴胺神經路徑在不同壓力相關疾病中的異常變化,包括焦慮症、重度憂鬱症與藥物成癮,希望能解開情緒障礙背後的神經密碼,邁向更精準的腦科學治療策略。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